Wednesday, June 24, 2009

个人当背自己的十字架

学期已开始了两个星期,回到来最美好所盼之事就是能与几位同学聊聊天,分享一些动向。可惜,看到同学们都带着安安静静、无精打采、多愁多虑的心情和眼神回来,想必他们都是在学院假期的时候,为教会和弟兄姐妹忙忙碌碌“受尽”许多的苦。。。然而,我呢?虽然进入最后一个学期,但因着几位较好的同学的心情,当然,带着盼望心情回来的我又沉了下去,而且,我又一再反省自己在年尾出去事奉的时候,会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会和他们那样吗?

想回来,现在还好,只是在假期或拜六礼拜才有得忙,但真正要出去的我们,如果是这样下去,肯定会弄垮自己,因为倘若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不断有人带着问题来见我们,而我们又带着他们的问题来担心焦虑的话,这肯定我们就只有天天多愁多虑地为人而活了(当然,我没有否定要扶持较软弱的弟兄姐妹啦)。

然而,我想带出的意思是我们如此帮助他们,他们是否会太过依赖我们,不要负起一点的责任、不想自己去面对个人的问题呢?所以,我记得一位牧师的话:“我们不是超人,我们不是耶稣,甚至我们不是他们的救主。倘若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就可能会使他们错失个人面对基督的机会。要记得,除了耶稣基督和亲人外,我们没有最好的朋友,所以,我们唯一可以作的就是鼓励、劝勉和扶持,成为他们较好的朋友而已。

因此,我就联想到耶稣的话:“个人当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是的,当教会不知曾经何时变得如此那么软弱的时候,也不如早期教会的信徒拥有责任及使命面对自身或教会的困难与软弱的时候,祂的话真是再次提醒了我,盼望他们看到也能提醒自己,那就是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而这个十字架是耶稣基督赐给我们来背起的,我们能够自己背起因为它是一个轻省和足以让我们个人担当的十字架;那么,我们个人就得转向主基督依靠祂而活,却不是太过依赖朋友(弟兄姐妹)或担负人家的十字架。这样,笔者肯定我们在主里面的团契就不至于丧胆失望了。

弟兄姐妹们!让我们个人都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一起跟随主基督同走前面的道路。

你愿意承担祂所给你背负的十字架吗?

个人或私人的信仰?

引言

个人的信仰是藉着基督福音的一种信心经历反省之信仰,它是属于信徒和神之间的关系,当然,按照系统神学的课程排列之先始于神论,意即信徒的对象是注重神而不是自己;但是,当信徒试法述说其见证的时候,往往无意识就从个人的信仰见证进入私人的信仰见证,他们认为神必定应允他们的祷告,促使万事都能够得到解决的期望,然而,神作为神似乎没有主权说:“不”。

再者,作为教会的我们,倘若我们只是容许这种私人化的信仰,我们的信仰就只有是在教会里面不断进行的“交易”,那么,教会就不是群体而是私人,甚至对外(上帝所造的世界)冷漠无情的娱乐组织,而却不是神所拣选祝福人的流通管道。因此,笔者将从“走出私人化的信仰”之课程进行反省,以致个人能在教会和社会的群体中见证和展现又真有活的上帝之信仰。

走出私人化的社会生活

当然,要走出私人化的信仰却先要从“走向私人化的社会生活”之背景来理解,因为私人化的信仰正好是从私人化的社会生活之影响而来的,但这种的影响并不是私人化的社会生活直接性的影响,也不是它要影响教会,而是教会(信徒)容许或愿意自身被受影响。再者,教会的信徒没有带着福音的异象(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是要救一切相信的人,意指全部的人包括教会内外的人)且拥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心态,没有福音的公共性,只有福音的个人性,甚至福音的私人性之操控。

按照以上的前提,教会的私人化生活正好与私人化的社会生活不约而同。这是教会因着个人的私人产权在资本主义下进一步走向私人化的因素。而且,“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心态将会演变成一种“自利”的行为,而自利被形容是资本主义运作的逻辑,而私有产权且为自利提供其合法性;所以,这也可说是人类(信徒)的自我与物质的滥用或滥权,导致他们从自我主义进入资本主义到物质主义再到消费主义的不断延伸。因此,笔者认为自我主义是更早的私人化之本源。


话说回来,笔者赞同龚立人教授的看法,不反对保障私人财产,因为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之表达,并助于维持社会的秩序;而且,它无形中也认同圣经的“不可贪图”和“不可偷盗”之诫命,甚至可说是十诫“爱神爱人”的全面性。然而,当保障私人产权没有社会和教会面对福音的“昂贵恩典”之责任作为基础,而它又变成个人利益与私人工具的关心就该受到谴责的,因为它已经剥削福音的公共性之整全性,而且,这福音的公共性是有意要带给教会和社会得到全面的益处的。简言之,教会(信徒群体)作为福音的使者就要与福音同工,将福音带入人们的社会生活里面。

私人化信仰的倾向

针对此部分来谈,教会作为福音的使者没有好好服行福音的使命是在于其受到某因素的阻拦。是的,笔者赞同教会对社会的责任是由三一神使命而来的,因为只有神能够真正知道人类群体或社会结构或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之福祉,打从一开始系统神学由神论开始已是一个稳固的传统信念;但是,人却将此神论扭曲,导致神也成为他们的私人工具,因为人总喜欢投射出他们自我的神明。

然而,人投射出来的神所形成出来的宗教(不是信仰)常是只有关乎灵魂的需要,却无关怀身体的需要之偏见,这是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但它却总是脱离基督教的信仰与传统,按照尼西亚信经,我们所相信的是“身体复活”,按照神学家莫尔特曼的说法,他不能想象没有身体的灵魂是怎么一回事。历史以来,教会都将福音、信仰和传统看错,这可以从现代教会一些短诗的“传福音救灵魂”之内容发觉。

当谈论了我们对神的正确了解,进一步,我们必须从神的眼光来认识身体或生命的意义。按照龚立人教授对“该撒的物归该撒,神的物归神”的解释,要认识身体或生命亦从神自身来认识,所以,神的眼界(世界观-约3:16)比我们更广大,身体或生命不单是关怀需要,更是寻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因此,这也无意批评一些教会只是乐于社会关怀的工作却惧怕社会更新的使命,这是卢龙光博士在其著作《爱你的邻舍》所提出教会的虚伪而不敢鼓励信徒群体参政(为了荣神益人)的弊病。

走出私人化信仰的尝试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部分教会虽有所醒悟而推行普世合一、全球公义和先知见证等福音运动,但按照马来西亚和香港的本地教会之情况来看,注重教义忽略社会服务,甚至社会更新是非常遥远的,就如刚才所说,部分教会有负担的大多数是在乎社会关怀(祭司性)而大大缺乏社会更新(先知性)的面向,而且,倘若从事社会关怀也只不过是为了达到“救灵魂”的传福音之目的。

论到福音派,其实,它原有的本质是注重教义和强调服务并重的,但由于面对外来的压力就导致偏重教义而渐渐忽略社会服务了。但来到现今的社会(特别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思想不断开放或者可以以神学家潘霍华的术语已是一个“及龄世界”,所以,以前的背景导致偏重教义的问题在现今也没有如此难堪而难以应付。因此,这不是普世运动、福音派运动或本质和灵恩运动的问题所在,这是教会(信徒)是否拥有公共意识而愿意走出自我踏出第一步的问题。

一种霸道的信仰

据以上看来,基督宗教不是基督信仰,因为她(教会/信徒)的自我自利将会将其提升为一种霸道的宗教,虽然,笔者也同意信仰私人化来自无力感和无助感的一面;但笔者认为自我自利所导致的霸道更是现今教会的现实,这可以从教会崇拜忽略公祷、短诗注重“我、我、我”、祷告只是为教会活动、没有什么礼仪等等来看。

这样一种霸道行为,笔者认为这是教会一直太过偏重神的神性而忽略神(基督)的人性,导致许多不人道的立场来面对一个多元种族社会中的文化、教育、经济等等的课题,例如香港某牧师为了同性恋反对家庭暴力条例、教会缺乏与其他宗教交流或服务社群、教会信徒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却忽略自己是人而不是“人”(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人)等等。这一种高度霸道举止都是从自我自利而不是无助无力来的。

一个真正拥有信仰的宗教是一个能够聆听社会所带出来的价值之意义,而不是无理取闹地捍卫自己宗教的帝国主义。当然,大多数的信徒都会站在“排他”的立场来解释自己的宗教,换句话说,其他的宗教也会如此地“排他”而不只是基督教如此。但笔者要针对是帝国主义所带来的“排他主义”,意即只有排他没有包容的义含。所以,笔者相信和能够接受社会拥有在价值上的意义,除非它们叫我们违背对基督的信仰(注重基督的人性);因为笔者相信的神(基督)是恩典和普世的。

个人,但非私人的信仰

当笔者读完此章的总结,笔者完全赞同龚立人教授所提出三个公共性的语言和行动。一、回复信仰的群体性,意即彼此学习“与快乐的人同快乐,与悲伤的人同悲伤”的功课;这也是按照尼西亚信经“我信圣徒相通”的意义,是作为一个教会拥有个人又有群体观的信仰礼文,因为“我”意指“个人”却拥有一位他者(复数)“圣徒”意指“群体”;而且,我与我们还是同属一位三一神在三一团契里面的爱之教会群体。

二、对耶稣基督救赎更深入认识。是的,上帝在耶稣基督里藉着圣灵所造的世界是喂养孕育我们的需要,但并不表示它们就是弱势群体而远远不如人类,简单来说,其实没有世界万物就没有我们,这是三一神作为历史的主和宇宙的主之目的,为的是让人类和万物都能够彼此享受在世界里面的美好,人类万物都是为他者或为他们者而活的,所以,这提醒我们一个整全社会的观念——个人、家庭、教会、社区、国家、世界、自然界之间扣紧的关系。这都是因为耶稣基督是伟大和慈爱的救主。

三、以学习者的态度进入现实生活世界,让他者或他们者向我们说话。笔者非常欣赏龚立人教授的论述:若对方是他者,他者就存在其奥秘性,不可化约;因为在他者(例如:同性恋者)的语言上,他们有理由是合法(不谈某国家的法律限制)的,就如我们相信耶稣基督是真神,无论回教、犹太教、印度教也相信他们的神是真的一样;所以,我们可以作的就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提倡容许宗教对话那样,进行深一层的认识和交流,这也是神学家莫尔特曼在其著作《创造中的上帝》所提出认识和参与生命的创造神学之观念。总言之,重点在于对话尊重而不是歧视侵犯。

结论

最后,在教会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来看,基督教会中的情况有好有坏,同样社会中的情况也是如此,这都是两者的现实情况(背景)。当然,认识其背景不代表完全赞同其作法,就如资本主义不断在社会上运作,不代表我们就要赞同而不需要作出抗衡;然而,当帝国主义不断在许多教会运作,也不代表我们就要赞同反而更要对她们进行先知性的责备,这都是我们在基督里对社会和教会非常重要的责任。

因此,我们作为拥有基督信仰的人,应该帮助和带领教会走出自我自利和无助无力所带来的私人化信仰,作一个在基督里的人藉着圣灵的能力来更新社会和更新世界;彰显爱神爱人,荣神益人的使命。那么,我们就能理清社会的价值和信仰的价值而应对,清楚知道教会和社会同工应走向的共同目标和公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