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已事奉一个月了

嗨!大家好。毕业过后,就与父母在西马游玩一阵子,然后就回乡(山打根)一个礼拜多与亲朋戚友见见面谈谈天。过后,就开始踏入我的事奉生涯。很快地,已经工作了一个月而快可以得到我第一次真正工作的第一份薪水,真得感谢主和可喜可贺!哦!对不起,讲了那么久,还没有介绍我正事奉的教会大名:诸圣座堂(All Saints’ Cathedral,简称ASC),沙巴亚庇。现在,主要的事工是青少年事工和敬拜赞美团队,但最重要的任务和训练就是准备装备成为会吏和牧师而被差派出去牧养教会,所以,必须多多操练讲道、学习圣餐的礼仪、牧养探访、带领小组等等,真得非常多姿多彩!

在此,祝福大家都能各尽其职事奉主,力上加力,恩上加恩!一起迈进追随基督!

再谈!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堂庆121周年

沙巴圣公会圣米迦勒与诸天使堂
祝所有会友生日蒙恩!
堂庆“Michaelmas 121”
(1888-2009)
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愿上帝赐福给祂的教会,荣神益人!

Friday, September 18, 2009

竞选主席过后

学院竞选主席一事就这样过去了,看来我方竞选团队所作的都是自己一厢情愿而已,不,可能只是我一个人自爽而已;我这样说,是因为当我方挂上自己团队的布条已经两个星期了,而且,还以为这是有史以来在学院是最好玩最有意义的一个“游戏”,再者,我们的目的也只是在于让学生们可以经验一些社会的政治活动而已,并无其他非分之想(包括要人支持我方的竞选主席在内)但是,尽然没有人有反应甚至作出任何回应,纵使是有都是负面的。所以,我竟可以全然得认为学院真得是一间“修道院”,仿佛与世隔绝,神圣与俗世分明的了。在这里,我要表明这是我作为“罪人”的个人立场而已,绝没有针对之心。其实,他们也不会在意的咯!是我一直在自爽吧!

当然,有一个人是我非常尊敬的,那就是我们的绍良弟兄,在这里,我也要恭喜他成为我们明年的秘书,而他与我一致地认为学生会在投票的事上,实在做得非常草率,这也不能只怪今年的学生会,因为一路以来都是这样投票的(打叉、打钩、“乱画”随便即可,纵然学生会主席报告要打叉,但看来没有人理会),而且,一路以来也没有什么的投票规则和选举委员会等等的缺乏,当然,他们可以说是否有需要、太过激、极端得这么作,又好像外面一样!然而,我的回答就是这是最基本的投票功夫呀!所以,他们的行动正代表他们是否有认真看待这件事之关心。还有,有些人还以为我真得替我方的主席的落选而搞针对和不满;然而,这样的事,我需要一再澄清得说:“不”,我只是针对对此选举的看重,所以,让我们以后可以认真地以正确的心态和正确的行动去投选我们心中的一票。

最后,请容许我再度评击三位竞选主席的发表,对我而言,这全部都不是“竞选宣言”,这只是一些给学生们在情绪上“博同情”的修辞法,没有什么是理性的,没有什么是有远见的,没有什么可以看出他们对STM群体的诚意;倘若你们感到不满,我只作为一个有罪的罪人,请求你们的原谅、谅解和明白。但愿我们学院在以后的日子,每一位的学生们都能作个“能讲到能作到”的人,特别在公共社会、公共关怀、甚至公共神学的实践。在此,也要恭喜明年成为我们学生会主席的Anna,秘书绍良和财政佩婷;愿你们在STM明年的服事,爱神爱人,荣神益人!

Saturday, August 29, 2009

竞选团队的杰作




请投炜祥神圣一票

荣神益人

竞选主席的圣俗但

自从308后,马来西亚不断经历很多的补选,当然,里面存有非常复杂的政治面向。来到我们的学院在两星期后,也将会选出明年的学生会主席,但今年的竞选气氛比以往的来得不一样,(以往的主席都是被人摆上台的)似乎热闹起来,而且,应该也算是历史性的一刻,因为除了我们属于炜祥团队开始工作(挂上我们团队的贴纸)和寻找属于我们团队的其他适合人选,看来其他两个竞选主席的团队也照样会一起参与这个搞气氛的活动,实在过瘾!!!


之前,当然有很多学生们不同的反应,一些觉得将学院搞到好像外面世俗的政治手段究竟为何?一些觉得不需要那么夸张吧?一些觉得你们做得太多了?一些觉得你们真得来真的呀?几乎没有什么是正面的,除了周老师的支持外。所以,我与同学的应对就是身为基督徒的我们,也特别身为大部分的学生几乎将圣与俗分得太清楚,这恐怕以后我们将会在可怕的社会中(特别在马来西亚)混不下去,除了我们每个人都想在教会的四幅墙混饭吃啦!但神给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呢?


所以,周老师非常赞同我们这次的行动,然而,他的好意和我们的共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学生们可以经历一下简单的一些社会运动,特别学生们对政治上的作法,关心国家政治的缺乏等等。倘若我们能学习和拥有这些公共意识和知识,我们就不会将基督徒的身份看得骄傲自大和神圣化,而且,要知道我们所相信道成肉身的基督也是一个入世的人子,所以,我们应该效法祂如何在俗世中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着祂的政治是来自上帝国的福音是属于公义与慈爱的,所以我们在学院所作的一点点,应是基于俗世中的上帝(基督)的上帝国观而非其他,这岂不比世俗来得更具有意义吗?


因此,让我们学习在基督里成为人,成为祂的跟随者,也带着基督学习进入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回应呼求公义与慈爱居住在马来西亚居住人民,这就是基督呼召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教会存在的理由。在我们这一方,我们对此事所作的一切感到非常高兴,因这次几乎看到所有竞选者都是出于甘心乐意的、几乎所有的竞选者都乐意参与服事的工作、无论谁胜谁败我们都在乎服事上帝服事群体,并不是为了我们的位置(不像外面的政党)而作,而且,我们似乎也相信会促进我们同学们和以后服事我们团队之间的友谊,促进了我们朝向真正的团契生活。最后,我觉得四年来,这是真正最好玩和最有意义的游戏!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什么是敬拜?

这几天又失眠了。但还是需要在睡前讲一讲今早的另一个讲师又讲了一些有关个人信仰的讲道。我真得非常担心,一搞不好或再搞下去的话,只怕一个私人化的信仰就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在学院作动起来。所以,我又会“冒然”从公共信仰的角度来了解这段经文了。我想先处理神学上的问题。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以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的经文,在我看来其经文的主角都是主耶稣(犹太人)与一个撒玛利亚在谈论有关敬拜的事情,但搞不懂为什么会出现“圣灵”作为整个讲道的主角???是的,经文有提到“神是灵”但“灵”并不意味那就是圣灵,而是要来形容神是看不见的,所以,主耶稣就让我们认识神了,因为祂本是神的像。

讲师的讲法是圣灵使我们能够敬拜神,因为经文也说要以心灵(可能她的解释是要以圣灵)和诚实(按真理)来敬拜神,然后,她又接着说是圣灵医治了她而使她能够继续敬拜神作为理由;这就是一场有关个人信仰的讲道之意思。对我来说,我还是坚持是主耶稣,因为在此经文上显然没有圣灵作为主角的出现,在神学上,圣灵的角色是扮演一位隐藏的神之角色(好像Spotlight那样)来荣耀基督的。简言之,是主耶稣教导我们如何敬拜神。在这段经文,以心灵的意思在神学上即是主自己或说“祂”藉着圣灵在我们心里动工,也按着真理即是祂的话语来引导我们敬拜神作为敬拜的途径。

在公共的信仰上,我们看到主耶稣自己走向与这位撒玛利亚妇女交谈,而且,祂对她回答说:“我就是,正在跟你说话呢!”(约4:26)然而,更重要的是耶稣作为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的妇女其实是不能相近的,但耶稣基督却选择了走向她,而且,还供应她真正所缺乏的活水,这活水已触及了她在一个公共领域的生活所失去的。简言之,耶稣基督已介入了她作为撒玛利亚人在生活上所失去的身份(犹太人对撒玛利亚人的歧视)或安全感(她有许多的丈夫),甚至主耶稣已经促使一个族群在信仰上的和好之公共面向的一个信仰认知;相信这也是真正敬拜的认知吧!因此,主耶稣可能正告诉我们敬拜就是一种的生活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只是在教会内的敬拜赞美(并没有否定崇拜的重要性)。

最后,这敬拜的生活是属于公共性的,因为这位撒玛利亚将主耶稣基督所教导和引导她的真理,深藏在她的心灵里,然后,将此美好活水的好消息传于整个城(公共领域)中,她这样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是的,按照潘霍华的灵修神学(加上我的见解)来说:“看基督这个人就是那位帮助我们在祂里面(以心灵),而且我们亦与祂同步进入人群中,也藉着祂的话(以诚实或按真理)来在人群中体现敬拜神之角色。因此,这样的敬拜是一种的生活,它也是一种活的敬拜(动态),所以,我们敬拜神就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了,而是以心灵和诚实地将敬拜活在人群中,而注重更大的敬拜领域了。

盼望我们的敬拜不是让自己“爽”:一个大错特错的敬拜。

Monday, August 17, 2009

金环戴在猪鼻上?

今天早上,我的老师引用了箴11:22:“妇女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戴在猪鼻上”来鼓励单身的同学们要先认清人才来选择配偶,因为外在美貌或英俊潇洒的人不一定是很有见识会以智慧去观察、分析和辨明的人;简言之,可能他或她会是一个愚蠢的人呢!当然,这样的分享非常吸引在座的我们啦。。。但由于我不在这个择偶的范围,所以,我就不以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解释这节经文了,因为对我来说,经文似乎不是那么简单,它且要带给我们得到更大的益处。


一个美貌英俊的人当然非常吸引人,而且,还加上他们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这样的人实在是难得,难得。。。。因为他们竟然可以把“金环”戴在“猪”的鼻子上,所以,我们还等什么呢?简直不需要看清楚就上吧!在此,我要说的是究竟谁是那真正愚蠢的人啊?那么,请容许我冒然去了解这节经文的背景,一个貌美又富有的人,想必在那个时代该是极有权力和地位的人(主人),他把象征其身份的“金环”戴在猪(奴仆)的鼻子上,有可能是要求其奴仆认定他的身份,而也要让周围的人要有如此对他的反应;但这分明是一种奴隶的作为。因此,这段经文的重点应该是要引导我们要作个聪明人应该享有一个怎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准则,因为这篇经文都在强调对义人、恶人和罪人的对比之描述,当然义人就不是奴隶人的人也不是愚蠢的人了。


这正好可以引用潘霍华反希特勒的时代背景作个对照,在那个时候,想必希特勒就是拥有权力、地位、富有的一位总理(以马来西亚背景来说是首相之意);而且,听说他还是吃素的基督徒。这样的一个人,他并非义人;他是一个奴隶人的人,而且,正好又有许多愚蠢的人(包括基督徒)愿意被他带上“金环”而被他奴隶和利用。他以一个“乌托邦”的概念来吸引人来实现他自己所要得到的“理想国”。但对潘霍华来说,这不是耶稣基督的神的国,所以,真正追随基督的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因此,他在其著作《狱中书简》提出统治者对愚蠢人的看法:我们的统治者希望从人们(其跟随者)的愚蠢之中,而不是人们(其跟随者)的独立判断和敏锐思想(见识者)之中,获得更多的东西。当然,对我来说,希特勒也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他弃绝跟随真正的义者耶稣基督与祂的国之真理性。


我盼望以这样的背景来解释这段经文,会带领我们从个人的信仰进到一个公共的信仰里面。所以,我们不单要关心我们自己的终身大事(虽然这是重要的),然而,我们更要关心我们是处于一个怎样的世界而非自己的世界。那么,我们又要以怎样的眼光和行动来对应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和祂所要保存的世界,甚至去体现耶稣基督的上帝之国呢?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吧!

Sunday, August 16, 2009

耶稣爱我

赞美诗《耶稣爱我》,相信很多基督徒都很喜欢,特别是主日学的儿童更是最爱。我在想到底他们认识这首歌的内容有多少呢?所以,我就对此歌作了一些的神学反思,但却不知道这是否是正确或是主观了一点。《耶稣爱我》里的主角肯定是耶稣本身却不是我自己,打从一开始,它就说是耶稣。。。爱我,所以,这说明不是我如何得被爱,而是说明耶稣何等得爱我,因为祂藉着圣经给我知道祂爱着我的真理。是的,我根本不值得祂爱,所以,也不用说我如何得被爱,但祂却真真实实地爱了我。因此,这爱不是我所拥有的。


凡小孩子,主牧养;我虽软弱,主刚强。是的,耶稣的爱是给所有小孩子的,也可以说上帝透过耶稣藉着圣灵作为我们的阿爸父,我们就是天父的孩子,然而,是我们。。。不是我自己被祂牧养而已,祂的爱却真真实实地牧养了“我们”这一个的群体。所以,接下来,我虽软弱(当然可以有许多的诠释)就是一个事实了,因为在整个的群体中,我们总会发现我们自己本身就是那软弱的一只,然而,唯有靠着祂的牧养我才能够在这群体中存在下去,也唯有存在于这群体中我也才能够存在下去,因为祂的爱牧养我们,我们也彼此牧养。因此,这爱不是我所拥有的。


再者,有关软弱即或是一种病痛或一种罪的问题,它显然没有提供任何的一条出路,所以,我们也不能一直在假想祂爱我们就意味着祂必定为我们施行医治和除掉罪的问题,然而,它只是指出一点:主是刚强的。这意思是说祂的爱即是坚韧的恩典,祂的恩典就足够我们用了,而且,祂的恩典即承担着我们,也带领着我们面对极大责任性的行动——勇于面对自己软弱的承担与责任。这简直是保罗在哥林多的受苦神学啊!因此,这爱不是我所拥有的。


最后,我想以两个的得着:证道和讲座来结束对此诗歌的反思。在昨天的证道中,圣经记载耶稣这样说:“凡劳苦担重担的都到我这里来,我要使你们得安息。我的心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向我学习;这样,你们的心灵就必得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耶稣爱我们,祂知道我们的轭(软弱),所以,祂呼召我们来到祂那里放下自己的轭来得安息。然后,带上祂给我们的轭,也是祂与我们一起共同带上的轭,刚强的祂伴随着软弱的我们走向受苦十字架的道路,在困难的时候,祂承担我们的软弱,祂也鼓励我们向祂学习坚韧。


再者,在昨天的潘霍华讲座,有关《狱中书简》的“非宗教的基督教”。讲员论述潘霍华指出基督徒必须脱掉宗教的外衣,以活出一个真正的信仰。那么,基督徒就必须:一、走出“个人主义”的生活也就是走出单强调个人的得救问题和走出只关心“私人化”的生活形态。二、活出参与和承担“他者”的受苦之生活方式。按照此意思加以引用在此诗歌中的意义,它正告诉我们耶稣基督的爱与恩典不是给予我自己能“信”而能够“上天堂”的一种交易,因为祂未曾容许我这样的私有化。然而,在祂爱的国度里面,他却叫我们(基督徒群体)学向祂在地上受苦和承担他者(他人)苦难的生命之行动;因为我们不是宣告一种形而上的宗教(一种只是被言说出来的宗教),也不是宣告一种自我得到满足的宗教;而是一种可行出来的信仰生活。


因此,这爱是祂与祂的群体所拥有的。


那么,当我们再一次同唱这首赞美诗《耶稣爱我》的时候,我们又会如何地去应对呢?
主耶稣爱我,主耶稣爱我,主耶稣爱我,由圣经告诉我。。。。。。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死与生

在马来西亚有关H1N1流感的病例迅速上升,而且,死亡人数已超过四十人以上;但我国却还没有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而表示了他们还不接受因此失控而失守失职的自大轻敌之态度。然而,我相信死与生仍在上帝的掌管之下。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认定人民面临这种的祸患与死亡,正是这些可怒可悲的罪人所导致的,因为他们太过轻敌和自义了。所以,我们正呼吁全人民要作出自我防备、自我隔离、自我检查的措施,以便我们能够一起面对和渡过这段死与生的紧急关头;因为我们相信死与生仍在上帝的掌管之下。除此之外,祷告是极其必要的,因为离了掌管死与生的上帝,我们什么都不能作;我们只有祈求上帝对此事的怜悯与开恩而已。


此时此刻,面对死与生的我们,应当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事情呢?之前,又看了一些有关潘霍华对死与生的看法。想必他在绞刑中的殉道比我们的情况来得更糟糕,但他还是以祷告的心来抓住掌管死与生的上帝,甚至作为追随基督的他可说是寸步不离这十字架的道路。临终前,他如此向当时的人们与现在的我们说话:“人生至此终结了,对我却是生命的开端”。这句名言对我来说,正意味着死与生之间的一个关系,但它们却牵连我们来到上帝的面前,而让我们相信掌管死与生的上帝。


在祂看来,死既是生,生既是死的;这样的观念真是不可思议!是的,因着败坏的政权和被扭曲的世界,生既是如死一般;但因着美好的上帝和被救赎的世界;死既是如生一般;不是!不是!不是!死既是生了,它是完完整整在基督里面的生。因此,我祷告和深信仍然掌管死与生的上帝,倾听你人民的祷告,就像你当天如何倾听你的仆人潘霍华那样,赐予一个死里复活的盼望。同时,也让你子民的呼声又如潘霍华那样;在极端的政权下发出:痛哉!深哉!上帝为唤醒自己的子民,将祂最爱的德国之子潘霍华,亦如此血红的方式赐给了德国人。照样,在无能的政权下发出:痛哉!深哉!上帝为唤醒自己的子民,将祂所爱的人民,亦如此面对死与生的方式赐给了马来西亚人。


因此,让我们仍然深信掌管死与生的上帝;而弃绝仍然深信自己自大的自义者!

Tuesday, August 11, 2009

生命的光

今天早上,我的老师协助传译的工作,讲员说道一句话的时候,忽然间,她不知道如何将它翻译出来,但过了几秒钟,她总算给翻译出来了:“脚前的光”。但是,我却蒙蒙查查直接地联想到诗篇119:105:“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的这节经文。那么,是老师搞乱了,还是我听错了,又或者是讲员讲不清楚呢?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我认为老师传译的也有她的道理,而给我联想到有关这光的一个创意讲法;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咯!

其实,老师是用了现代的背景传译了这句话。的确;现在当我们夜晚行在路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脚前的光,并非脚前的灯;倘若接下去对比的话,也就的确是路上的灯,并非路上的光了。当然,如果相对来看,犹太人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总比现代人脚前的光,路上的灯富有神秘的色彩。


前者的确可以带领我们思想一种信心中的挣扎,因为犹太人是提着脚前的灯来探路的,而且,前面总是黑暗茫茫,漆黑一遍;但后者却不需要这种的信心,因为现代人路上的灯已经照亮了一切,呈现前面一道光芒的路。当然,这两种的传译手法都可容许我们去选择,但我们需要继续问的是:究竟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或察觉到那真正的光——耶稣基督本身呢?

那么,无论是昼是夜;但愿我们都能遇见向我们迎面而来的耶稣基督!

一首主日学的歌: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信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必要得着生命的光,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生命的光。。。。。。”

Monday, August 10, 2009

真是废材!

上个星期,在反贪污局所发现怀疑是两道血迹的事情,本来就想批评一番,但却忍了下来,看看他们又有什么样的进展,之前,想试问的问题是:“就连是血非血的液体都认不出?”和“隔了那么久却没有发现尽然遗落两道怀疑是血迹的液体?”看来三岁的小孩都能够比他们聪明!,也看来一个的公民总比他们看重这案件!

到了现在,他们有更愚蠢的事已揭发,这简直是可以公布他们失职的最佳理由,而且,作为马来西亚公民的我们还要给他们挂上一个的名号:“他们真是一班废材!”想必大家都知道原来他们已经发现怀疑是两道血迹的液体,原来并不是什么,而是两道的防锈漆;而且,据说他们还是经过三次测试后,才抱着“怀疑”的“相信”证实是防锈漆并不是血迹的结果。

这真是一个可笑的笑话。。。。。哈。。。。。哈。。。。哈。。。。。所以,作为又聪明又在意的马来西亚公民,希望大家经过这件事情得不断演变,我们可以现在就声称他们已经失职,我们再不需要他们来告诉我们一切的“详细”报告,和不需要再信任他们的所作所为了!因此,身为马来西亚的人民,我们可以现在再次要求设立皇家委员会来真正严谨得查明赵明福的死因为何,还明福一个公道、还明福家人一个公道、还我国众人民一个公道。
但愿这次的事件能够再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给“烈火莫息”起来吧!

Saturday, August 8, 2009

The Proposal

刚刚从戏院看了一部名叫“The Proposal"的喜剧回来,因着觉得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所以,就想介绍给大家去看。当中,女主角是男主角的上司,但因为居留权的缘故,促使她要强迫他一起设计一个“骗局”——暂时成为夫妻,来帮助她自己继续留在纽约在位,和避免送回加拿大。

戏中,两人的背景几乎天壤之别:职位不同、阶级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不同、而且还是“主仆”关系;那么,这对男女真得假戏真做吗?爱与他们之间的不同可以让他们产生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有空吗?可以去笑一笑,也想一想那种“爱”的力量!

这也让我想起与我女友,从以前的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回忆。。。。。。

Thursday, August 6, 2009

回归独处

学院三十周年的庆典过去了,带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为什么还不入眠呢?这是因着我感悟到我需要从忙碌的环境,吵杂的人声中,拥抱一个过渡的时刻,让我能够回到这个现实的世界,然后,在我房间内,寻找一整天真正需要的东西——上帝的话,所以,我需要的就是在此时此刻的独处。因此,我打开了《独者》有关潘霍华的独处之操练此章,来学习寻索上帝的话。。。。。。

独处是一种默想的艺术。我需要默想是因为我要感悟什么是上帝的心意;是的,我唯一的方向就是奔向上帝的心与祂(耶稣基督)心连心。所以,要与祂如此就必须遇见祂,这一种的遇见唯有藉着聆听和默想祂的话方能作到。上帝藉着诗1:2b这样说:“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祂的律法;这人有福了”。是的,遇见祂,这人便为有福。

可是,今天人声音的吵杂,虽然存有着赞美和批评,但这都是他们的话。那么,我如何查验到这都是出于他们而不是出于上帝的呢?那是在餐馆与他们同唱赞美诗《成为我异象》的那刻,那时,我可以分辨到那正确的,正因为我开始让它向我说话,我开始安静下来而等候上帝,然后,我又藉着它开始了祷告。

我领悟潘霍华这样说是正确的:“喧哗的人是听不见上帝之道的,只有静默的人才能够。静默乃是个人在上帝之道下的一种肃然起敬的态度。所以,我但愿此时此刻的我能够静默——安静默想,因为我盼望我一直最缺乏的操练能够被重寻,一种自然对上帝的操练:“我们在清晨静默,因为上帝要向我们说第一句话;我们在睡前静默,因为一天最后的言语也属于上帝。”那么,我就该好好学习向祂静默,不然,这就是为什么我这几天都失眠的原因了。

是的,在静默中,我需要作什么?那就是我愿放下我的言语、情绪、激情、努力和自私而享受在主里的安息,在祂里面领受恩典,因为离了祂我凡事都不能作;靠着祂(基督)昂贵的恩典,我必须向祂学习柔和谦卑来服侍他人。是的,唯有这样的独处才能真正进入群体,因为这必须是遇见基督,才能带着基督;从独处进入群体的真正属灵操练的结果。

因此,三十周年的纪念,我为着群体的奉献来向上帝献上感恩的祷告:我为着天主教的慷慨奉献此地、我为着图书管理员的整理服侍、我为着行政人员的处事待人、我为着园艺工作者的殷勤努力、我为着热爱学术者的学术精神、我为着塑造生命者的品格修养等等,向上帝献上至深的感恩情怀,让坚韧的爱长存在他们与我们的心里。

最后,回顾学院的历史点滴,再引用独处与群体的属灵观。我们确实看到学院就是从一个独处的生命默默无声地耕耘,而进入到一个群体的生命之承载体;因为我们相信是上帝自己,上帝的道在默想中进入我们里面,与我们同住,催促我们,在我们里面作工,有所行动。

愿上帝的名得着一切的荣耀与赞美!

Wednesday, August 5, 2009

周年纪念

祝马来西亚神学院三十周年纪念
蒙主恩福,荣神益人!

Tuesday, August 4, 2009

暂时的欢乐?

还有两天就是学院的三十周年纪念和庆典,刚刚看了朋友一个的部落格,就想到学院的情况就好像他所说的是一个的“迪斯尼乐园”般,因为大部分的同学都忙于这个的庆典而投入在其中,包括我也不例外。因着这庆典,我们都忙于预备一些布置、练习、安排、程序、节目、呈现等等,看来我也与他们无不欢乐地从事这些的事情,而取得了一些短暂的欢乐。

但是,回到各自的房间,这种短暂的欢乐气氛几乎好像又沉静下来了。忙了一整天,听到他们也开始觉得累了、我也为一些领唱的事情感到有点烦恼、一些同学也带着疲惫的身体去上夜课、一些同学也要赶功课。。。。。现在的我试问谁又会联想回这短暂的欢乐呢?因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回到各自的现实情况,而要面对日常我们需要面对的事情。当然,明天的我们又会心志勃勃啦。。。。。。

因此,我也自问对此短暂的欢乐时光作出感恩后,我们实在要回想这三十年来的教育是否有真正培养过或培养出一个带着使命出去的学生,却不是带着”杂技”只会表演“迪斯尼乐园”的戏剧出去的学生。试问我们会作以上这些的事情,我们还有什么是真正要作的事情。但愿庆祝学院三十周年后的同学和老师们,大家都能够好好为此事想一想。

可能,我们不只是需要带着感恩的心去欢庆,我们也需要带着忏悔的心去纪念。

祝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们在学院三十周年的纪念,生日蒙恩!

Monday, August 3, 2009

“三十”这数字

在前几篇的分享,先提出了明福三十,我也三十的“三十”这个数字。过几天(八月六日),这又是另一个“三十”,那是我们马来西亚神学院的三十周年庆典。然后,再到十月十六日,也就是我在三十岁首次获得第一个学位毕业的日子。再来,在十一月,也将是首次被委任为传道的日子,这正意味我也像主耶稣在三十岁开始祂的事工一样,进入一个真正开始工作的世界,然而,这个工作世界的范围不单是自己的家庭和教会,甚至也是整个的社会、国家,甚至世界;因为我相信主耶稣的福音就是遍满并触及整个天地宇宙间之上帝的大能。

“三十”这数字给我联想许多的事件。它——“三十”岁正催逼我自问到底三十年来的喜怒哀乐的日子,到底我作了什么和到底我又能作什么的问题。就从以上所说,明福三十、学院三十、毕业三十、传道三十、工作三十,自问到底我作了什么,到底我又能作什么。几乎这样谈,好像这三十没有什么样的意义,因为感觉就好像只有外壳而没有内涵的“空罐头”。想必这就是我在昨天讲道所说的这是“人性的软弱”吧!这也正意味着我只不过是一个罪人真得不能作什么的真相,但感谢神,唯有这样,我不配领受的恩典就赐下了。

趁着三十岁还没有过去,就要向自问的问题回答:“现在我能够作什么了”。我只有抓住不离开主耶稣而沉浸在祂恩典里面的盼望,忠实在此时此地不断向前地努力。明福三十:他唤起我对政治中的公共意识;学院三十:它是一个给我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经历生命团契的地方;毕业三十:它给我找到知识和智慧而获得了自由;传道三十:它激起我对神话语的听道行道之热诚;工作三十:它带给我人生阶段有目标和方向。。。。。。因此,我只期盼这“三十”的“空罐头”——生命都能填满主恩典的丰盛。

但愿主怜悯我这“三十”蒙恩的罪人!

Friday, July 31, 2009

又八月啦!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又到八月。今天(1/8)是反内安法令示威游行的日子,还没有到两点开始的时间,警察已经逮捕了大约200人,但盼望下午能够集合人民的力量,促使游行顺利而能够避免极大的伤害。我们晓得他们这样作是为了人民的益处,以致每一个人民都能确保在政府各部门的“地盘”受到保护而不至于再受到任何的伤害,及不公平不公义的对待。我祈求神在这些事上,显明祂的公义和信实。

过了罗马书的呈现,这两个星期又进入一些要忙碌的事情,明天在教会讲道,星期二要练习神学院三十周年的敬拜赞美之诗歌,星期四要带领神学院三十周年的敬拜,而且,下个礼拜也一定要完成罗马书的修订和开始一份小份的功课,在下一个星期听说又轮到我们事奉小组的轮值工作。唉!这四年来的生活就是那样,不忙就太空闲,很忙就什么都要忙!

八月啊,八月。这个月的每一天,相信都是极忙的日子,除了以上的两个星期的忙碌,也要准备开始完成大约六份的大小功课,因为九一一将是我们的“末期”呈交所有的功课之截止日期。但愿神天天赐下祂的恩典,以致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平安进入主的安息。主说:“我的恩典是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1-10)

愿神赐福于大家!

Thursday, July 30, 2009

(啰命书“广东”)罗马书小组报告

罗马书,它真得很“啰命”。作了两个礼拜的解释,两天的熬夜至3点早上和2点早上,面对一场面临死刑般三个小时的呈现与“逼供”,下午还要见聪赐老师谈论修订的种种问题,想必明天和星期一都要再一次熬夜。。。。。。
它真得够力到。。。。。。杀了我们身上许多许多的细胞,愿主保佑我们,怜悯我们。阿。。。。。们!

Wednesday, July 29, 2009

潘霍华的生与死

今天下午,当我的神学老师谈完一些有关巴特的神学思想后,他又带领我们进入潘霍华牧师兼神学家的一些引言,只是在于他一些对潘霍华的浅介,就足以让我对潘霍华感到震撼。潘霍华的生正是受其家庭的背景与文化正面的影响,原来他的曾祖父也是一位神学家,也因着教会的肤浅,他的父母就作为他的启发者,好像主日学的老师般,特别是他的父亲常常与他们在一起演绎耶稣基督的生平,和也在教导中惊吓了他们,使他们的信仰被塑造出来。

潘霍华的生:他在二十一岁就写成他的博士论文,二十三岁也写成了他的教授论文,二十五岁后就被按牧。在当中,他与他几位的好友一起生活团契,待人处事非常柔和谦卑;然而,对于他的事奉,他从事儿童主日学与少年团契,这是受他家庭背景所影响的事奉,在其间,他写着他的博士论文《圣徒相通》。对于潘霍华的生,让我想往对他许多的学习,特别对于他那种激情和沉静的性格,处在一个纷争、批评的人际关系中,亦能冷静看待,处在一个喜乐、赞赏的人际关系中,亦能爱如自然。这是他的团契生活,是真正的团契和生活。

潘霍华的死:他不愿看到犹太同胞遭受希特勒的残害,他参与刺杀希特勒的行动,成为我们现代神学家的殉道者。我的老师提出两位见证人对他的死之不同描述。第一位见证人:“那天,他看见潘霍华交出他的囚衣而向上帝祷告,然后赤身地上到绞刑台死而完全顺服了上帝。第二位见证人:“那天,他看见潘霍华经历长久的绞刑,他在绞刑台被勒至垂死的边缘又把他松绑,受尽这样的折磨从早上至下午而死来见神。虽然两者对潘霍华的死有不同的阐述,但我却从中发现这位历史中的潘霍华的两种值得学习的精神。前者的描述:他顺服上帝拥有顺服的意志;后者的描述:他要见神拥有信心的挣扎(相信神而活在痛苦的挣扎中)。

那么,他的生和死到底为了什么?是的,他为了成为基督的门徒,付上为他者的生命与代价。当我听到“要作门徒”,门徒意味着为主摆上生命——死(按照潘霍华的背景和神学);此时此刻,我的心与灵都被触动而想流泪,然后,试问自己是否要预备走上与他一样的门徒道路;面对他的生与死,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引用施洗约翰的话:“我就连弯腰给他解鞋带也不配”。因此,我只愿上帝怜悯我这样的一个罪人,使我能够有信心和意志而向潘霍华的生命学习,成为与他在耶稣基督里面的人与门徒,忠实地爱神爱人。

愿神的名得着荣耀!

在此,要谢谢我的神学老师送我一本有关潘霍华的著作《独者》。

Monday, July 27, 2009

《光明日报》的不光明

今天早上,与两位同学出去喝茶,就看到没有“胃口”的《光明日报》。其实,这个所谓的头版新闻,我已经在昨晚参加明福追思会的时候,已看见了。那么,它放进了什么,遭来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民的反感呢?原来,它用了“变形金刚”的机械人来将当今掌权的领袖描述成为它想像中所谓“正义英雄”和它们所率领的同伴。
岂有此理!在一个被怀疑他杀死亡事件的同时,来炫耀我国尽然出现救国英雄的报纸,实在要不得:一个国家的领袖们就连一个人命也保不住,岂可被算为英雄呢?所以,请《光明日报》的记者们,倘若没有看“变形金刚”的话,请你们叫你们的老板请你们去看,请看得一清二楚,不要滥用这部戏的价值,和抹杀和扭曲儿童、少年、青年和成年人们的心中真正“变形金刚”之样貌和印象。
当然,人民都不会像“他们”那么那样不会分析。因此,请他们看了之后,请“他们”自己回去面壁思过,不然,就鼓励人民以后不要买这些令人“笑话”的报纸了。
其实,一点也不好笑。。。。。哈哈哈哈。。。。。

出席芙蓉明福追思会后。。。

昨晚,我几个同学出席了在芙蓉中华中学的明福追思会。在场大约有四百至五百的听众,之所以是听众,我觉得除了追思明福外,同时,亦是一个政治讲座。那么,我们的参与就是为明福默哀一分钟、民联也预备了鲜花给我们会众献上与我同岁的明福、与各大民族(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等等)一起同声同心要求首相所设立的皇家委员会必要调查明福的死因不可。其中,我旁边的同学却跟我说:“距离了308大选一段日子,我国人民对政治的意识也冷淡了许多”,这也是我瞒认同的。但是,当今又涉及另一宗死亡事件,也成为证明人民不可以再冷谈下去的理由了。

明福三十,我也三十,又或许下一个会轮到我们遭殃。那么,教会的弟兄姐妹们,我们是否有被提醒起来为我国每一个的人民守望祷告并付出一些的行动呢?历代以来,众先知、使徒并门徒都面对许多政治的迫害而为主殉道,他们对国家的爱和勇气藉着神的话,无惧站在许多败坏君王的面前来做出谴责;这样为了上帝的公义之信仰精神是配受赞扬和学习的。之前,我们会认同而我也没有反对“有家才有国”的概念,这个家也包括我们的教会在内;但处在马来西亚政治败坏的情形下,我们不能不将它倒反:“有国才有家”的看待。

明福三十,我也三十;他的付出正意味着我也该付出;然而,我却要站在众先知和众使徒的基础上,将神的话(毕业讲章)在此再次作出宣扬,让福音就是上帝的大能得到彰显。因此,今日的主题是生命的传承(创17:8):我相信生命经过死亡的幽谷必会得到传承的,因为我们的主是从死里复活的神,祂将会带领我们看到明日的福分之盼望。

经文的背景:
这段经文是重申神赐给亚伯兰的福,重申神向亚伯兰所发出的应许。在这里是强调“立约”,我们将会看到神亲自坚定立约的应许。另外,藉着神与亚伯拉罕的立约,神要赐福给他,赐迦南地给他和他的后裔为业,并且将他和他的后裔分别为圣成为万国的的祝福。

信靠的生命
El Shaddai 是全能的神之名字,原文是来自“山”;意思是耶和华是一位永不动摇永远信实的神,而且祂是丰富和大能的;但这不意味我们不需要参与在其中。所以,神向亚伯兰说:“你当在我的面前作一个完整的人”。我认为“完全人”是一种对神的爱与忠心的责任性行动。然而,这责任性的行动是“塑造”过程中的生命原则。神学家潘霍华牧师如此说:“神是整个塑造过程的原动者,人的责任性行动却是整个过程中的完满者。”因此,倘若我们能够学习信靠神的生命,来爱神对神忠心。我们必能得到神的祝福,也就好像神要赐给亚伯拉有无数的后裔那样。

蒙福的生命
接下来,神以“多国之父”来提升亚伯兰的位置。“多国之父”是神对他原有的名字“亚伯兰”改为“亚伯拉罕”,意即从“崇高之父”到“多国之父”。所以,“亚伯拉罕”的名字之重点在于整个的“群体”,这“多国”也就意味着不只是以色列而已,却也包括以实玛利的后裔、米甸人、以东人等等的族群。然后,又有国度和君王从他而出,所以,这样的国度和君王也就不分任何种族、籍贯、肤色的。因此,神眼中的国度和君王是属于真正民主的;不像我们马来西亚的君王军官提倡“一个的马来西亚”的“民主观”却有他们自己对“民主”的诠释。

其实,按照创1:28对有关护理是“治理这地”不是“统治这地”。约翰加尔文说这种的护理是神叫信靠他的人,从护理获得最好和最甘甜的果实,以致创造物与天地都因着信靠神的人而蒙福的。但是,看来这种爱的精神和行动有些冷谈下来,因此,让我们再一次将这种爱与行动“烈火莫息”(Reforming)奋兴起来吧!

永远的生命

立约是从个人到群体的。不单亚伯拉罕,就连他的后裔也是一起参与的,所以,不单是我们个人,就连明福、明福的家人,明福的孩子都是有份与我们并我们的后裔一起来在这土地上参与的。而且,此约是永远性的,因为我们的神是一位永远的神。然而,神也要成为我们国家与人民的标准和榜样,因为唯有祂是公义的神,所以,一切滥权、败坏、贪婪腐败的领袖都不是我们国家人民的标准。

因此,首相所设立的皇家委员会因受到谴责,因为他们没有按照神的公义和标准来查明福的死因,却只调查其盘问的过程是否合法,倘若借用昨晚一位民联领袖的话,反贪污局或警察局都视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这神秘的地方就是“鬼屋”,所以,他们的标准只有是“鬼”的标准却不是神的标准。但神却是我们的神,神也是我们马来西亚的神。因经上明说:“祂要作我们的神”。

结论

最后,我们相信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延续,这生命是现在直到永远的。所以,但愿我们与我们的后代能够对神忠心,在地上也能够荣神益人。现今的马来西亚,要谈论这样的事看来十分遥远和困难,但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神是全能的神,祂必带领我们改造这遍国土。要记得!这个国家不是单属于国阵的,不是属于单一民族(包括华人在内),这个国家是属于全人民的,让我们集合全人民的力量向邪恶的势力和腐败的政权宣战,并高喊:“莫让明福,死不冥目;Keadilan untuk Beng Hock,Jawapan untuk Rakyat”的口号来唤起人民的公共意识。

愿神的名得着荣耀!




Sunday, July 26, 2009

从“自由”中回归

前几天,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我会感觉到“寂寞”,所以,我就像我的朋友那样进入一个短暂的“沙漠”。那时,我在想是否是一种毕业前的恐惧正影响着我;就在那时候,我再度回想四年前的我。。。是的,四年前和四年后的我的确不一样了,前者的我存有着“保守”的思想,后者的我却在学院被塑造成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物。但到了现在却试问自己:“有这么“自由”又如何呢?”虽然如此,我却没有因此而后悔于我的转变:“总算有(坏)过一下啦”。

所以,我看这是时候从“自由”中归回了。在这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些(坏)过的改变。这都是在(学院里)发生的:我曾经在崇拜不塞衣服、没有纪律的生活、常常批判没有鼓励、迟回学院、与同学们吵架、我行我素等等不知所谓的“自由”行为和活动。但我感谢神,祂接受我这样在”自由”中的人,而祂今又引导我归回那正确的路——一条准备出去“牧养”的路,一路以来,这颗“牧养”的心从没有离开过我,这也可以从几位同学、老师、传道和牧师那里得到的印证。我为着这颗心而感谢神。

之所以我会如此地作,是因为我觉得许多人都失去了“人性”,只看到他们自己作为一个基督徒的“神性”而神圣化;道成肉身的耶稣只有被他们说成是“基督徒”才甘愿算数,但祂却选择作一个犹太人,或许真正可以这样说:“祂选择作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现在,我能准备的就是藉着这颗牧养的心来多体现祂“人性”的一面;给予将来所要牧养的教会一个“人性”的榜样,从“自由”中回归引领他们进入真正的自由。

因此,我将学习多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让他们都能与我一起体现神在耶稣基督里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并世界的爱。

愿神的名得着荣耀与赞美!

Wednesday, July 22, 2009

毕业袍与毕业


昨天穿毕业袍拍照,
但这只是凭信心毕业而已!
还有三个月的时间需要加油!
祝所有毕业生都能努力加油,
一起顺利毕业啦!

黑夜与黑暗

上个星期到现在,从世界到我国正发生两件“黑色”事件,一大一小。首先,将提出李思敬博士在创世记的第一章(创1:1-5)记载有关这两件黑色事件的隐喻,那就是黑夜与黑暗,这也是创世的第一天;关键经文在于第五节:“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李博士如此解释:“其实,我们要知道在原文(希伯来文)中(暗)与(夜)的两个字是属于不同的意思,而且,(称暗)也其实是一个问号,意即:那黑暗呢?所以,我大概可以猜想神是在讽刺着这个“黑暗”;因为这(暗)有着邪恶、恶势力、妖魔、鬼怪、仇敌之意。然后,夜是大自然的一个体现:黑夜,它是能够给予人们能够安详、平安和休息等等的好处。

那么,这两件大小的黑色事件就是全世界的日蚀与我国一个名叫明福的死亡事件。前者是大的,因为其影响力给予全世界人民的注目,后者是小的,因为其影响力只是给予一个国家人民的注目。然而,前者只是一个大自然的“黑夜”(当出现全日蚀那刻),但后者却是一个非自然的“黑暗”(不部分人民认为怀疑是他杀)。相比之下,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两件黑色事件的大小正好是相反;日蚀的黑夜是小事,命案的黑暗才是大事。

然而,神必会讽刺甚至咒诅在此黑暗事件背后的非人黑暗势力者(因为他们都是妖魔鬼怪,连畜生都不如的非人),因神藉经上所记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以,我们人民相信明福不会白死并明福的家人将会得到极大的安慰,因为我国人民都会与上帝站在公义的道路上,高喊又如经上(诗1:1-5)的第一节所记:“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傲慢人的座位。”最后的一个结论是:这人有福了(诗1:1),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选择和旨意

四年的学院生活还有三个月就成为我一个重要的历史事迹,有这样的感想是因为今天早上,穿上毕业袍(凭信心毕业啦)拍毕业照咯!感谢神,一路来,上帝都赐给我在每一年都有几个好友的陪伴,当然非常享受与他们一起喝茶“谈天说地”的时间啦。。。。。。但是,再过三个月,这美好欢乐的时间都会成为过去,因为毕业后将会开始工作或事奉啦!祝大家继续加油啦!

今晚,虽然有点疲惫,但还是需要写几个小字来勉励我的朋友。如以上所说,一切都会成为历史而过去,但在过去的历史里面,我们却在学院选择了自己的朋友,而且,这个举动是在一个旨意里面运作的。简单来说,这就是人的选择与神的旨意了。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都在我们的选择当中而活在全能神的旨意当中的例子。然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勇敢作出每一个的选择,尽管这些选择将导致成为一个好或坏的历史;因为当我们选择了的时候,我们就能负起我们的责任去承担和面对而活在神的旨意中,并且我们也不会责怪神,因为这是我们的选择。另外,神也是要我们认识自己是不断成长和已经是成年人(大个子了-广东话)了,而无需天父爸爸每天都提醒我们如何面对和如何作的,因为我们都可以肯定的一个保障,无论选择如何,结果如何,我们还是在神旨意的保守之下。

想一想,我们的主耶稣的道成肉身所作出上十字架的选择,他所面对的历史结果对我们人来说,是极其失败的,但我们看到他没有因此后悔而给予我们许多的安慰和鼓励,也正如我的神学老师所说“人的否是神的是,人的是是神的否”之好理由。再者,今天的讲道却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背景的重要性;所以,朋友,过去的失败之选择希望不是你今天或许成败之选择的阻拦与逃避,却乃是你的接受与面对。

朋友,想一想,主耶稣在十字架所作的,岂不是比我比你的问题更复杂多吗?因此,希望你能每一次在挣扎的“沙漠中”都能走出来,但我不希望是长期而是短暂的。好了,朋友,尽管拿出勇气作出你所要作的选择吧!愿神的名得着荣耀!

Friday, July 17, 2009

哀悼明福

哀悼明福,还民明福!
您的牺牲必成国家人民明天的福分!
这是最主要的八个问题。

Wednesday, June 24, 2009

个人当背自己的十字架

学期已开始了两个星期,回到来最美好所盼之事就是能与几位同学聊聊天,分享一些动向。可惜,看到同学们都带着安安静静、无精打采、多愁多虑的心情和眼神回来,想必他们都是在学院假期的时候,为教会和弟兄姐妹忙忙碌碌“受尽”许多的苦。。。然而,我呢?虽然进入最后一个学期,但因着几位较好的同学的心情,当然,带着盼望心情回来的我又沉了下去,而且,我又一再反省自己在年尾出去事奉的时候,会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会和他们那样吗?

想回来,现在还好,只是在假期或拜六礼拜才有得忙,但真正要出去的我们,如果是这样下去,肯定会弄垮自己,因为倘若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不断有人带着问题来见我们,而我们又带着他们的问题来担心焦虑的话,这肯定我们就只有天天多愁多虑地为人而活了(当然,我没有否定要扶持较软弱的弟兄姐妹啦)。

然而,我想带出的意思是我们如此帮助他们,他们是否会太过依赖我们,不要负起一点的责任、不想自己去面对个人的问题呢?所以,我记得一位牧师的话:“我们不是超人,我们不是耶稣,甚至我们不是他们的救主。倘若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就可能会使他们错失个人面对基督的机会。要记得,除了耶稣基督和亲人外,我们没有最好的朋友,所以,我们唯一可以作的就是鼓励、劝勉和扶持,成为他们较好的朋友而已。

因此,我就联想到耶稣的话:“个人当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是的,当教会不知曾经何时变得如此那么软弱的时候,也不如早期教会的信徒拥有责任及使命面对自身或教会的困难与软弱的时候,祂的话真是再次提醒了我,盼望他们看到也能提醒自己,那就是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而这个十字架是耶稣基督赐给我们来背起的,我们能够自己背起因为它是一个轻省和足以让我们个人担当的十字架;那么,我们个人就得转向主基督依靠祂而活,却不是太过依赖朋友(弟兄姐妹)或担负人家的十字架。这样,笔者肯定我们在主里面的团契就不至于丧胆失望了。

弟兄姐妹们!让我们个人都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一起跟随主基督同走前面的道路。

你愿意承担祂所给你背负的十字架吗?

个人或私人的信仰?

引言

个人的信仰是藉着基督福音的一种信心经历反省之信仰,它是属于信徒和神之间的关系,当然,按照系统神学的课程排列之先始于神论,意即信徒的对象是注重神而不是自己;但是,当信徒试法述说其见证的时候,往往无意识就从个人的信仰见证进入私人的信仰见证,他们认为神必定应允他们的祷告,促使万事都能够得到解决的期望,然而,神作为神似乎没有主权说:“不”。

再者,作为教会的我们,倘若我们只是容许这种私人化的信仰,我们的信仰就只有是在教会里面不断进行的“交易”,那么,教会就不是群体而是私人,甚至对外(上帝所造的世界)冷漠无情的娱乐组织,而却不是神所拣选祝福人的流通管道。因此,笔者将从“走出私人化的信仰”之课程进行反省,以致个人能在教会和社会的群体中见证和展现又真有活的上帝之信仰。

走出私人化的社会生活

当然,要走出私人化的信仰却先要从“走向私人化的社会生活”之背景来理解,因为私人化的信仰正好是从私人化的社会生活之影响而来的,但这种的影响并不是私人化的社会生活直接性的影响,也不是它要影响教会,而是教会(信徒)容许或愿意自身被受影响。再者,教会的信徒没有带着福音的异象(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是要救一切相信的人,意指全部的人包括教会内外的人)且拥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心态,没有福音的公共性,只有福音的个人性,甚至福音的私人性之操控。

按照以上的前提,教会的私人化生活正好与私人化的社会生活不约而同。这是教会因着个人的私人产权在资本主义下进一步走向私人化的因素。而且,“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心态将会演变成一种“自利”的行为,而自利被形容是资本主义运作的逻辑,而私有产权且为自利提供其合法性;所以,这也可说是人类(信徒)的自我与物质的滥用或滥权,导致他们从自我主义进入资本主义到物质主义再到消费主义的不断延伸。因此,笔者认为自我主义是更早的私人化之本源。


话说回来,笔者赞同龚立人教授的看法,不反对保障私人财产,因为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之表达,并助于维持社会的秩序;而且,它无形中也认同圣经的“不可贪图”和“不可偷盗”之诫命,甚至可说是十诫“爱神爱人”的全面性。然而,当保障私人产权没有社会和教会面对福音的“昂贵恩典”之责任作为基础,而它又变成个人利益与私人工具的关心就该受到谴责的,因为它已经剥削福音的公共性之整全性,而且,这福音的公共性是有意要带给教会和社会得到全面的益处的。简言之,教会(信徒群体)作为福音的使者就要与福音同工,将福音带入人们的社会生活里面。

私人化信仰的倾向

针对此部分来谈,教会作为福音的使者没有好好服行福音的使命是在于其受到某因素的阻拦。是的,笔者赞同教会对社会的责任是由三一神使命而来的,因为只有神能够真正知道人类群体或社会结构或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之福祉,打从一开始系统神学由神论开始已是一个稳固的传统信念;但是,人却将此神论扭曲,导致神也成为他们的私人工具,因为人总喜欢投射出他们自我的神明。

然而,人投射出来的神所形成出来的宗教(不是信仰)常是只有关乎灵魂的需要,却无关怀身体的需要之偏见,这是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但它却总是脱离基督教的信仰与传统,按照尼西亚信经,我们所相信的是“身体复活”,按照神学家莫尔特曼的说法,他不能想象没有身体的灵魂是怎么一回事。历史以来,教会都将福音、信仰和传统看错,这可以从现代教会一些短诗的“传福音救灵魂”之内容发觉。

当谈论了我们对神的正确了解,进一步,我们必须从神的眼光来认识身体或生命的意义。按照龚立人教授对“该撒的物归该撒,神的物归神”的解释,要认识身体或生命亦从神自身来认识,所以,神的眼界(世界观-约3:16)比我们更广大,身体或生命不单是关怀需要,更是寻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因此,这也无意批评一些教会只是乐于社会关怀的工作却惧怕社会更新的使命,这是卢龙光博士在其著作《爱你的邻舍》所提出教会的虚伪而不敢鼓励信徒群体参政(为了荣神益人)的弊病。

走出私人化信仰的尝试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部分教会虽有所醒悟而推行普世合一、全球公义和先知见证等福音运动,但按照马来西亚和香港的本地教会之情况来看,注重教义忽略社会服务,甚至社会更新是非常遥远的,就如刚才所说,部分教会有负担的大多数是在乎社会关怀(祭司性)而大大缺乏社会更新(先知性)的面向,而且,倘若从事社会关怀也只不过是为了达到“救灵魂”的传福音之目的。

论到福音派,其实,它原有的本质是注重教义和强调服务并重的,但由于面对外来的压力就导致偏重教义而渐渐忽略社会服务了。但来到现今的社会(特别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思想不断开放或者可以以神学家潘霍华的术语已是一个“及龄世界”,所以,以前的背景导致偏重教义的问题在现今也没有如此难堪而难以应付。因此,这不是普世运动、福音派运动或本质和灵恩运动的问题所在,这是教会(信徒)是否拥有公共意识而愿意走出自我踏出第一步的问题。

一种霸道的信仰

据以上看来,基督宗教不是基督信仰,因为她(教会/信徒)的自我自利将会将其提升为一种霸道的宗教,虽然,笔者也同意信仰私人化来自无力感和无助感的一面;但笔者认为自我自利所导致的霸道更是现今教会的现实,这可以从教会崇拜忽略公祷、短诗注重“我、我、我”、祷告只是为教会活动、没有什么礼仪等等来看。

这样一种霸道行为,笔者认为这是教会一直太过偏重神的神性而忽略神(基督)的人性,导致许多不人道的立场来面对一个多元种族社会中的文化、教育、经济等等的课题,例如香港某牧师为了同性恋反对家庭暴力条例、教会缺乏与其他宗教交流或服务社群、教会信徒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却忽略自己是人而不是“人”(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人)等等。这一种高度霸道举止都是从自我自利而不是无助无力来的。

一个真正拥有信仰的宗教是一个能够聆听社会所带出来的价值之意义,而不是无理取闹地捍卫自己宗教的帝国主义。当然,大多数的信徒都会站在“排他”的立场来解释自己的宗教,换句话说,其他的宗教也会如此地“排他”而不只是基督教如此。但笔者要针对是帝国主义所带来的“排他主义”,意即只有排他没有包容的义含。所以,笔者相信和能够接受社会拥有在价值上的意义,除非它们叫我们违背对基督的信仰(注重基督的人性);因为笔者相信的神(基督)是恩典和普世的。

个人,但非私人的信仰

当笔者读完此章的总结,笔者完全赞同龚立人教授所提出三个公共性的语言和行动。一、回复信仰的群体性,意即彼此学习“与快乐的人同快乐,与悲伤的人同悲伤”的功课;这也是按照尼西亚信经“我信圣徒相通”的意义,是作为一个教会拥有个人又有群体观的信仰礼文,因为“我”意指“个人”却拥有一位他者(复数)“圣徒”意指“群体”;而且,我与我们还是同属一位三一神在三一团契里面的爱之教会群体。

二、对耶稣基督救赎更深入认识。是的,上帝在耶稣基督里藉着圣灵所造的世界是喂养孕育我们的需要,但并不表示它们就是弱势群体而远远不如人类,简单来说,其实没有世界万物就没有我们,这是三一神作为历史的主和宇宙的主之目的,为的是让人类和万物都能够彼此享受在世界里面的美好,人类万物都是为他者或为他们者而活的,所以,这提醒我们一个整全社会的观念——个人、家庭、教会、社区、国家、世界、自然界之间扣紧的关系。这都是因为耶稣基督是伟大和慈爱的救主。

三、以学习者的态度进入现实生活世界,让他者或他们者向我们说话。笔者非常欣赏龚立人教授的论述:若对方是他者,他者就存在其奥秘性,不可化约;因为在他者(例如:同性恋者)的语言上,他们有理由是合法(不谈某国家的法律限制)的,就如我们相信耶稣基督是真神,无论回教、犹太教、印度教也相信他们的神是真的一样;所以,我们可以作的就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提倡容许宗教对话那样,进行深一层的认识和交流,这也是神学家莫尔特曼在其著作《创造中的上帝》所提出认识和参与生命的创造神学之观念。总言之,重点在于对话尊重而不是歧视侵犯。

结论

最后,在教会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来看,基督教会中的情况有好有坏,同样社会中的情况也是如此,这都是两者的现实情况(背景)。当然,认识其背景不代表完全赞同其作法,就如资本主义不断在社会上运作,不代表我们就要赞同而不需要作出抗衡;然而,当帝国主义不断在许多教会运作,也不代表我们就要赞同反而更要对她们进行先知性的责备,这都是我们在基督里对社会和教会非常重要的责任。

因此,我们作为拥有基督信仰的人,应该帮助和带领教会走出自我自利和无助无力所带来的私人化信仰,作一个在基督里的人藉着圣灵的能力来更新社会和更新世界;彰显爱神爱人,荣神益人的使命。那么,我们就能理清社会的价值和信仰的价值而应对,清楚知道教会和社会同工应走向的共同目标和公共方向。

Wednesday, May 6, 2009

规范与自由

今天是上学期结束的最后一课,老师带领我们讨论有关道德的课题,又再激起我对伦理学作出一些的反省,但这一次却是从十诫出发来谈规范与自由之间,那么,到底十诫是上帝要人受规范或要人得自由呢?普遍上,我作基督徒至今或从前年开始,我旧有的那套思想想必也是现在许多基督徒的思想,将十诫在伦理的角度看为道得命题似乎理所当然的,但这种的思想却开始学习转弯而不直冲像“一Look木”(广东话)那样而改变!(身旁的人有点惊讶!)

当初的我,十诫所不可。。。不可。。。不可,我就顺服地跟从“不可”,身旁的人都和我一样高谈规范为的是要得到所谓的“真自由”,这都是一般基督徒客套的话,但现在回头望一望教会还是小猫两三只,我不竟发现原来我们所提倡这种规范的“真自由”是没有人想接触的,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同学都看到我们这群“好傻好天真”(广东话)的“怪胎”究竟为何可以这样谈作一个“自由”的基督徒。

好了,今天我又想到一些对“十诫”释经的创建。通常,我们解释“十诫”都会把它指向活出“爱神爱人”的意义,这是没有错的,到了耶稣的时代,这个观念也没有改变过。可是,十诫似乎又设定许多的“不可”作为规范好像又不是那么地爱人因为选择规范就意味没有给予人自由了。那么,十诫的意思,到底是不是叫我们作完“不可”的种种道德命题就是表示“爱神爱人”呢?又或者是十诫所要带出的意思是只要我们能够活出“爱神爱人”的最终意义,所有的“不可”的道德命题之规范就再不用给予合法性了呢?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嘛!

所以,当初的我是属于前者的,但现在的我却是倾向后者的。简单来说,上帝赐下“十诫”是叫我们爱神爱人,当我们能够爱神爱人就成全了律法;即爱作为道德关怀的动力就这样自由地取代了道德命题所给予我们的规范之约束。所以,耶稣基督作为上帝的儿子也不例外,祂非常强调爱神爱人的意义,却没有为律法的种种“不可”大作文章,因此,我们会看到祂常常与妓女、税吏等等的罪人在一起。我们可以想象祂可能真得带给这群罪人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喜乐。

耶稣基督这样行是为他者而作的,这是祂所设立给我们的榜样。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和丰富的,只是他们可能与我们的“道德运气”不一样,换句话说,他们的背景比我们可能更糟更惨而逼不得已,因此,这是我选择道德关怀先于道德命题的转捩点。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耶稣基督为他者而活,这就是爱上帝的表现了。

那么,你的选择又如何呢?

*哗,连穿黑衣的自由都没有啊。。。。。。这人爱国家和人民又何罪之有呢?
(一个对国内的短短回应)

Sunday, May 3, 2009

爱与顺服

通常,按照传统圣经有关以弗所书的排法,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妻子要顺服丈夫,丈夫要爱妻子的教导,但却没有发觉两者所赋予的行动,其实是可以倒反来想的,即妻子要爱丈夫,丈夫要顺服妻子的解法。今天,当一打开和合本修订版的以弗所书有关这篇的经文却隐藏有这样得一个“惊喜”;因为其排法是从5:21作为丈夫和妻子的标题之开场白: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那么,我就从这里尝试提出一些自我的创见。

让我先从伊甸园的夏娃和亚当说起,当我们看到有关两人抱着对“禁果”的欲望之前,再按照基本对女人和男人的了解,看来上帝是赋予女人在其创造里面已有爱,而男人已有顺服的构造,所以,对于上帝的爱与顺服,女人对上帝是彻底的爱,而男人对上帝是彻底的顺服,谈一谈对基督上帝的顺服,岂不是这样吗?看一看及问一问马利亚如何以香膏爱耶稣,门徒们如何顺服回应耶稣的呼召???回到这里,夏娃因“爱”丈夫就给了他吃,亚当因“顺服”妻子他也吃了。(创3:6新译本)。。。。

其实,当保罗谈到“彼此顺服”后(弗5:21),妻子顺服丈夫应该是指向妻子(女人)的爱,而丈夫爱妻子是指向丈夫的顺服;因为妻子“顺服”丈夫,保罗对她只是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作为一个赋予男人力量的女人是要使男人作为“头”能正常的操作,这是应该的,因为上帝赐女人给男人是成为他的helper而empower 了him。然而,丈夫“爱”妻子,保罗对他却提出一个严厉的要求:为妻子(教会)舍己(死)。那么,丈夫的爱就可以诠释为一种男人彻底的顺服了。当然,保罗为什么这样以字面诠释却隐藏一个那么大的真正意义在其中,这都是要赞赏保罗在以弗所教会所使用的修辞学了,以致当教会如此作的时候就能够真正面对他们自身的巨大问题了。

还有,引申龚立人教授在公共神学针对妇女神学的了解,叫女性顺服是一种罪的“新观”,他所谈及表面的意思却不正是如此的,然而,我们要进一步去了解他后一句:“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妇女的已经足够顺服了,他们要做家务、照顾儿女、爱丈夫等等的,那么,我们岂可再叫她们再要顺服呢?已经顺服到极点了!!!所以,她们已有这样得顺服,我们为什么不能给机会她们得回上帝首先为她们在创世之中所赋予的爱呢?因此,让女人在教会爱上帝在家庭爱丈夫;同样地,让男人在教会学习顺服上帝在家庭顺服妻子的功课吧!不然,我是怕男人会以顺服来引发“操控”的欲望。。。。现代社会已经有许多这种的实例。。。。

男人啊!你能够接受吗?女人啊!你要回应什么吗?

让我们都能够学向基督,唯有祂真正具备爱与顺服的条件与行动之付出。

Thursday, April 30, 2009

美德能教吗?

在此是一个简短回应我朋友一个的问题:“美德可以教的吗?”

倘若我们真得停下来想一想,不急躁和直接回答的话,其实,美德真得是教不来的。突然,我有一个创建的例子可以提出来证明一番:“若一个婴孩从小就被猴子抚养长大,猴子是没有甚至不可能教导他的,但他依然会存有猴子的美德,当然,我们自然直接会问:猴子是动物,它有美德吗?回答:谁说猴子没有美德,可能他比人类更有美德呢?(延续生态反思所引申的问题)

照我看来,美德能教的想法,其实是整个人类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一个模式,而且,还是根深蒂固了的,所以,要改变这种的思想和态度,以避免被制造成同一品牌的人,那么,我们是更需要以我们的生命和爱来与更多的人交流接触,让生命影响生命,甚至让他们的生命影响我们的生命,这才是一个真正独立和自由的真生命。

因此,但愿我们都能让人成为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活泼能动者。


不知道你是否赞同呢?
教不教由你,学不学也由你。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人类对生态的管理

回想今年因毕业年可以有一个单人的房间,我回来学院的第一天便心志勃勃地要将这个房间装饰成为一个“家”,以便可以好好享受学院最后一年的生活。所以,最特别得就是卖了一个小鱼缸和几条鱼来养,房间也增添了一些生气。

昨天,当上完有关上帝在创造中的护理之神学课后,回到房间,看到我的鱼儿就联想到其实它们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之一,但这却是我们人类时常忘记大自然万物有情有爱的习惯,龚立人教授也说道他的女儿提醒了他说:“小时候,我的女儿看到太阳就会叫太阳公公、月亮就会叫月亮姐姐等等的,仿佛就是她的一家人般。”这样得说法,不自不觉就把我带回童年的时代有关许多这类的故事之感觉。

回到这里,又看着我的鱼儿就直接联想到我自己自私自利的态度,养鱼岂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好处及享受吗?但上帝却透过神学课教导我有关祂所创造的不单是为了我们和也要我们为了它们而与它们一起联系的道理;上帝爱我们,上帝也爱万物,上帝爱世界(Kosmos)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上帝的护理就赋予我们对万物有管理的责任,加上龚立人教授的创建,我们只不过是一个管理的园艺却不是经理,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常常看到自己拥有比万物更珍贵的地位呢?这种的思想和态度正好促使人类对万物形成阶级(Level)之分,所以,万物在人类的眼中就渐渐微不足道,人类就开始至今都对它们进行毁灭和破坏。

试想一想,当我们吃了一些糖果遗留在桌面上,蚂蚁来吃,我们就杀死它们,然而,它们是没有罪的,上帝创造它们岂不是赋予它们要以糖来维持生活吗?当我们看到蟑螂却狠狠地把它解决,我们岂不想想是谁引诱它们来到,岂不问我的房间和屋子是否干净呢?

人类与万物虽然不同,但这就是上帝对我们和它们的创造,我们就应该好好扮演人类的角色,让万物也扮演它们各自的角色,在同一个土地里,在同一个世界里,发挥人人为大地,大地为人人的使命,一同让上帝的名得着荣耀与尊贵。

因此,我们对大地和万物有情有爱吗?它们不尽为我们牺牲生命孕育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对上帝心存感恩将它们赐给我们,我们也要学习好好珍惜它们。想一想,我们如何能从我们的身体到大地的身体呢?

转载自民主雨树:《加拉太书》中的灵论和保罗的一神论

(1919-2009年:《和合本圣经》出版90周年)

余德林,PhD (Durham University, UK); 城市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指导

1. 在翻译和诠释的边线上论“灵”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读 (misreading),我有必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表白,《加拉太书》的原语(希腊文)从没有使用过“圣”灵一词。我应该同时表明,“圣”灵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翻译《圣经》的机关如环球圣经公会出版的《新译本》,在疑似的地方冠上了“圣” (hagios, hagia) 字的后果;在原文里,上述词汇是不存在的。研究翻译的人称这个翻译策略为归化(naturalisation),这就好比一个异乡人归化某个国家、成为了某国公民。这个翻译策略,严格说来是一种文词的驯化(domestication),即:翻译者牺牲了原语 (source language) 的表述,为了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的读者而提供了后者一个“方便他们”的翻译, 甚至是他们的文化脉络(包括他们已经习惯了的某种教义的脉络)容易接受的翻译。个人认为,当人们将这些经文都冠上了 “圣” 字,至多只能说是人加上了自己的诠释的后果。但此类翻译策略和原语的世界、文化、习惯及内容很可能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庆幸的是,如果我们比较目前各种语言的翻译版本,也不是每一种翻译乐于接受、采取这种“加料”的译法的。


即便如此,今天的华人教会,并不缺少主张翻译要“流畅”(fluent)的说法。但翻译必须流畅到什么地步?流畅已经成为翻译界(尤其是英美文学界)重要的价值。但上述流畅乃是指目的语的流畅(参考:L. Venuti, 1995; 同上,2007), 流畅的极致就是使读者感觉不到原语的存在, 仿佛人们在阅读“原”文。在华人教会的氛围,我指的是依靠少数译本来养活灵命的信徒和传道人们,若本着上述的中文翻译本继续过活,将意味人们顺服、也承担着上述诠释的效果 – 属于翻译的历史的果效, 在自己的视域里明白圣经。

对于流畅的观点,我的问题是这样的:翻译者 – 尤其是那些对原语 (希腊文)有阅读能力的 - 是不是也有责任在翻译本的边线 (margins) 上除了注明 “原语无此词”外, 必须也注明“原语有此字” (大部分英文圣经有做到,但汉语翻译尚未做到这一点)以正视听呢?我认为, 若能够做到“原语”之有或无的交代,那么,就意味着翻译上的进步, 读者也因此可以在边线上看到“差异”(differences)。毕竟,翻译者/群/公司/机构并不是作者,他们只是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媒介(E. Nida 所谓扮演Sender-Receptor双重角色的人)。翻译者有启发读者培育一种 “异化”(foreignising) 的责任,平衡保持原语和目的语的差异。

把上述关于灵的翻译问题放置在《加拉太书》的语境,人们就可以问道:到底是什么因素致使保罗提出灵、讨论灵呢?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误读呢?我认为有必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建立一种健康的离距感 (distantiation),让保罗成为保罗。如此,才不会将自己的、属于现代人的“据为己有”(appropriation) 强加在保罗身上,胁迫他为我们自己新颖的“圣灵论”说话、背书。

2. 钟情一神或独一神?探测保罗的神观

对于早期的基督徒,如保罗, 我们能说什么呢?他是信上帝的犹太人。他的神没有因为他是基督的使徒而摇动。他的上帝观可以称为注重基督导向的上帝观 (christotelic monotheism?)。他的神观,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其它的“神明”, 这还可以包括最近发生在马国的、人们坚持认为透过法律争议就可以解决争端的、大家都晓得的、别的宗教文本杂志所不可使用的、“不可名状之神”在内。犹太人,他们或信钟情一神论 (“众神之中谁能像你?” – 绝大多数的灵恩运动和方术之士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主张” 这类神观) 或主张独一神论 (只有一神,无其它神的存在 – 绝大部分不相信其它鬼神的人)。 把“灵”放在这个氛围作出讨论,你认为保罗会如何看待灵呢?灵到底是什么/谁?我们姑且不必急促决定保罗主张钟情一神论或者独一神论。这个属于新约研究的答案, 应该放在讨论阶段的最后。

3. 《加拉太书》的“灵”论

《加拉太书》是保罗最早写成的书之一,也是保罗基本灵观的讨论起点。透过他如何谈论“灵”的方式,人们或许能够暂时性的确认出他的论证和重点。

保罗为什么要搬出“灵”论呢?到底是什么驱动他的呢?论点可分为下述多方面进行整梳。

首先,我们从下列的称呼得知,灵就是 “上帝所差遣的儿子的灵”。这是上帝所承诺的灵。正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在考验着我们应该保持的离距感,也考验我们对灵的兴趣摆放在哪里。“上帝所差的”,这一点非常清楚;至于 “儿子的灵”,在语意上存有争论性:到底这是指耶稣-上帝儿子的灵呢,即灵从子出?还是让人们得到儿子名分做上帝儿女的灵呢?或许就是因为它在语意上有争议的缘故,在语意不清楚的情况下,后来的人们对这一段《圣经》所提到的灵,有过扭曲, 甚至因为忙于建构自己所归属的教会传统的教义(dogma)的缘故,而忘记了聆听或者捧着自己所信的教义来接受《圣经》的检验, 或者读出其它的可能性。值得在这里提出的是,教会、宗派所承接的教义,它和《圣经》并不能划上等号。教义只有派生的地位。问问那么具有宗教改革精神的K. 巴特,他也会这样回答的:教义并没有绝对的权威(CD 1.1, 1.2),所以需要接受检验。经典的价值,远胜过教义;教义会错,正如教会也会犯错一般。

秉承这个态度,我想我们比较有把握的说,保罗所关心的,和今日人们所关心的,或许有所差别。(“上帝所差遣的儿子的灵”,论证见下)其次,保罗提出灵,出现在信件的中端,但该议题一直不曾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题目。他提出灵的原因,目的在于帮助加拉太人再次确认他们对于灵的经验。这经验是极其宝贝的,但这也是今日教会容易看走宝的部分。对早期教会的信徒而言,灵是可以经验到的(上帝的能力) - 转化生命的灵。加拉太人受灵的经验是“源于信之听” (out of hearing faith)。但并不是每一种听都有同样的性质和后果。此信和听有关。必须补充的 就是上述的“听”和“源于律法之工” 唱对台(3.1,关于保罗对“律法之工”的讨论和评价,见于《加》2.16)。

第三,保罗透过提问的方式、在质疑加拉太人的前提下向他们提出后者已经接受了灵这个议题的。他将信徒的经验和灵拉上关系。灵是可以为人所“接受”的。他并不是人的想通,那是上帝对人的一种邀约的后果。 但到底“接受”是什么意思呢?具体指什么而言呢?我们只能够说,这是极其神秘的事情, 超越了语言可述的范围。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暂时没有一定的答案和格格 (grid)。我想任何企图格化的举动都有约化灵的危险。重点所在,还不是“我的”经验, 而是我如何承接上帝的承诺:灵的来到,即是上帝的信实的具体记号。上帝是信实的,言出必行。人信得过上帝的信实,这就是基督徒的灵经验的稳妥基础和起点。

第四,在《加》3.2的段落里,保罗继续提出加拉太人出了状况的境况:他们不够坚定,不能持续他们起初所执的听信。他认为加拉太人既然 “开始于…灵”(这个经验),就不应该“终结于肉身”。这个说法点到了“灵-肉”对立的主题,但不是指匀称的对立,它不是指扁平的人类学的灵肉之争。但要等到《加》5.16,这个主题再度浮现,才有较仔细的讨论。“灵-肉”对立成为保罗讨论基督徒伦理生活的要点。但在3.2已经埋下了伏笔。

第五,在《加》3.5,我们可以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保罗诉诸加拉太人信上帝的经验:他要他们贯彻始终,继续抓住这个体验。但在他的论证重点,他还是集中在说上帝已经将灵赐予他们。灵是上帝的给出,主动在神(这个思想常遭后期西方拉丁教父们边缘化; 他们没有上帝的信实需要辩护的默识)。同时,他唤醒加拉太人曾经有过的记忆 (身份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上帝在他们中间施行了许多奇事,借此勾起加拉太人灵恩经验的记忆、他们受恩宠的体验。根据这个真实的经验,他们若再和“源于律法之工”(from works of the law) 拉上关系, 就是不妥当的。这里顺带提出,“律法之工”并不能解说、约化为“律法” (=“靠行为”)。 个人认为,中文圣经(如:《新译本》)对上述片语采取了非常 “统一”和“干净利落”(太干净了!)的翻译策略,即:将“工”的部分隐形, 并且也将“靠律法”放大。这是不妥当的翻译。“律法之工”语句,不能读成是“律法”。“律法之工”并不是“功”(德)或者人们靠依凭行为营攒到救恩的动作,而是人们端赖律法、守律法约束而行出来的动作(deeds of the law,亦参考; 4QMMT),即约民该尽的本份。

在犹太观点下,加拉太人和其它非犹太人为“外邦罪人”(Gentile sinners); 他们也没有律法 (lawless)。他们不是犹太约民!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外邦人是被界定的Orang Lain。换句话说,“律法之工”完全是从原地主义的角度释放出来的一段话。一种犹太观点主义(Jewish perspectivism)的延伸。保罗同时也局部性的重复了早先所说过的话:“到底你们认为上帝赐给你们灵和在你们当中施行奇事,是出于律法之工呢,还是出于信之听呢?(3.2)。加拉太人,并不稳。

如果我们勇敢推断的话,可以说,保罗推出灵论的论证意图,就是藉高举加拉人领受灵的主观经验 (接受灵的经验),以便导出“律法之工”不具重要性的结论。在《加拉太书》,灵的出现的原因是为针对“律法之工”而有的。可惜,这个解读在现代人的教会信仰群体解读生活中已经几乎消失了。来不及改过来的翻译本助长了这个读不出味道的风气; 不研究的教会文化对于别人所发现到的解毒,持续听之藐藐。例如《新译本》把诺小的“工”都并吞了, 让它隐形了,变透明了,人们再也看不见了“律法之工”(此译本把此卷书所出现六次的同样片语全部作省略式翻译;它同时也把保罗其它书卷类似的片语, 例如《罗马书》出现的“工”亦全数予以删略)此译本(还有其它译本)也没有向读者有任何关于原语有无该词的交代)。可以说,《新译本》所采用的省略策略(不慎,会变成一种语言暴力)是一种暴译: 即隐瞒原语,以至于误导群体以为他们阅读到的就是原语, 也因此左右了他们阅读的习惯和理解。

难怪乎当人们听到、看到别人提出“工”的还原和解释时,这些主张“律法”的信众不是大大鞑伐他人就是以自己的看法已经固化、再也“不能接受”新的翻译和观点了。翻译助长了人们复辟和执拗的心理。我们在流畅的翻译本的影响下继续享受着自己“积功德”的快感,甚至盼望保罗和我们的思考惯习相似,只关怀积德超生!但这是乡愿所致。如此解读,只会助长原生主义,即一种自己想望的惯习正在无限的延长寿命。但此想望和理解真理无甚关系!此惯习缺少了自反性,这个态势对于理解《圣经》的教导,真的是助益不大的。

第六,保罗的灵论,在《加》3.14 则是话锋再次转向了上帝承诺-灵-信的三角关系,把三者连接了起来。承诺有成,这是人信得过上帝的基础;没有兑现的承诺,人的信靠将不牢靠。先有承诺/说话,始有听信。这是任何明白交际沟通的人所容易体悟的道理。信口开河?不。但上帝“开口”承诺了什么呢?他又向谁承诺了呢?他向亚伯拉罕承诺。具体地说,一个犹太人借助犹太思想源泉 – 人们最敬佩的人物之一,进行关于上帝承诺亚伯拉罕有“后裔”的解说。后裔就是上帝给他祖先亚伯拉罕的具体祝福。加拉太外邦人们(!)相信这个后裔/耶稣,即确认上帝的承诺是可信的,也因自己信的缘故,而成为“亚伯拉罕”的一分子。基于听(应许)之信,上帝差遣 “儿子的灵” 进入人的心(4.16),这是足以让外邦人能够开口称呼上帝为 “阿爸,父” 的 “儿子的灵”!。故这不见得就是讲耶稣的灵,而是让人确切知道自己具有上帝儿子身份的灵;有了这个灵,人就能做儿子, 就是儿子。

第七,从上下文意, 我们可以揣测,上帝承诺-灵-信,这三者是属于同一个范畴的。它们之间彼此紧密关联,站在同一边。但上述揣测,要到了4.29才得到印证:灵,一直被用上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证明它和“肉身/肉体”的敌对。灵是上帝的赐予。但, 肉体呢?它带出什么呢?保罗使用“肉体之工”的时候,又想到了什么呢?(即“割包皮”、犹太人引以为荣的肉体中的肉, 参考; 5.1起)。

第八,但灵也和人的耐心等候有关系(5.5), 它扦扶着人因此到达“称义的盼望”的地步。但“称义的盼望”是什么?它指需要等待的“第二次称义” (曾有学者因谈论这个观点,被神学院开除:Norman Shepherd)。但这“称义”尚未来到、这时尚未完全实现的“义”。“称义的盼望”需要等待,就是那些已经是上帝的子民的,在“业已”的岁月里继续行在义中,到最后被上帝宣判为“你真是我的子民”。这个最后的宣判,它和人们是不是做上帝的子民该做的事 -“行义”- 有关系。生活在上帝所喜悦的那一边的, 到最后都会得到这个“总评”。

人们-尤其是外邦人,到底靠什么来等待“称义的盼望”呢?藉着(他们当时靠着而入门的)灵,藉着做儿子的灵,有儿子的身份,以儿子-子民的身份继续信靠,渴望、等候“称义”。

第九,至于称义的生活, 其具体意义是什么呢?这要等到《加》5.16信息才告明朗。在那个段落,保罗谈论的是人靠着灵,当然是指靠着上帝所赐的灵来过活。从反面来说,这意味人不去吹捧肉体的欲望, 不被肉体所引导。灵和肉体,二者不咬弦,它们属于不同的种属,所结出的是不同的果实:鼠生鼠,熊生熊。肉体和灵的“兴趣”不同,它们彼此不能通。人们不难发现“彼”和“此”的对立面, 彼此不让,你踏进误区,一方会知会你(5.17)。就这样,人成为拉锯战场。柏拉图式思维的表述方式,可外邦人听得懂。他们对“肉体”有既定的“成见”。但这不是关于道德胜算的战场,而是不断的选择:外推或内推?内推顾体,外推始终重点放在聆听: 继续听信乎?不听信乎?继续生活在上帝所承诺的灵的氛围乎?继续受其影响乎?

由于灵所产生的后果是“具体”的:爱、喜乐、平和、忍耐、慈爱、慷慨、信实…(5.22),人们能够知道,这并不是四维八德(八股),也不是指九种果,而是某种果类(用单数来表达“类”)的“九味”,但都在指出上帝的子民在与别人建立关系时的美德,即固群之美德、凝聚群社成员的德性。其反面就是群体的决裂、溃散、单子化。因此,灵果是从关系的角度才能解说得清楚、明白的“美人之德”。此德是伦理性的德 (virtue):致意他人的伦理,听到召唤的、 “萨母耳式”的伦理(Here I am, I am here for you)。这些美德,对稳固基督徒的群社有胶裹作用(bonding force)。

第十,《加》5.25的论证,点出了人是从濒死的边缘说起生命的,此处的‘条件句’论证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是靠灵而活(过来)的话,那么,就让我们被灵引导罢。” 其意思是:既然灵带来了人的活命 (有点像上帝使亚当有活命), 那么,就继续依凭它而活下去,就要贯彻始终罢!言下之意,不要朝三暮四。关于这一点,到了后半段落, 意义就变得更加得清楚了:内推的生命, 即向着自己的肉体而撒种的,成全肉体的,就会在所撒之“土地”收到结果:向着肉体,收割的是败坏;向着灵,收割的是永远的生命(6.8)。保罗的外推伦理,到了这里得到了最具体的说明。

最后,关于“谁能无过?”问题的解决。没有人是无误无过的。所以,那些已经有了灵的人(基督徒),还有一个伦理责任, 就是对其他共命团体中的人的责任:积极辅助那些为过犯所胜的人,用温柔的灵(灵果的特质之一),但不和他们一同陷溺,能够避开试探的意思(6.1)。顺带提出的是,《加拉太书》全书只有两处说到人的灵,它和上述所说的灵, 不同(6.1; 6.18)。

4. 小结:
小结:到底在《加拉太书》,灵是不是如后期基督教神学“三位一体”教义的第三位,即圣灵?从上述关于保罗的神观和灵观的讨论,这个答案并不能随意得到。个人认为, 在《加拉太书》的布局里,关于“三位一体”的教义和争议, 尚未出现 (任何读好教会历史,尤其是西方拉丁教会史的人们, 会知道我在说的“争议”的实质内容)。

5. 结论
保罗《加拉太书》的一神观下的灵论, 可以总结如下:
早期犹太基督徒如保罗(谁能够把保罗的犹太性消除尽净?),他的神观决定了他看待其它“神明”的态度。这包括了他对灵的态度。在他的论证脉络里,“灵”和上帝同荣同尊这个问题不曾构成他的困惑。他在一神观的氛围里,对于“灵”所作出的理解,比较靠近灵作为上帝的解释 (the spirit as an aspect of the one God),此灵是人们所经历到的上帝极大的力量。灵让人们经历上帝是一位临在人间的上帝 (正如:凤、荣耀、使者…),透过这种超然的力量,人们经验上帝。这个观念,不曾动摇到或威胁到犹太人笃信一神的信仰或造成拜偶像(第二神)的嫌疑。

如前文所说,当下的读经,有必要建立一种属于认知性的、健康的离距感,如此,才不会将自己的、属于现代人的“据为己有”强加在保罗身上,胁迫他接受我们自己的“圣灵论”。读者接近经典就是聆听经典,就是向经典提出问题 (questioning) 。要允许不同的聆听,包括人们认为自己听到了“三位一体的争议”已经发作在加拉太教会。但作为诚实的诠释群体,尤其是教会,必须有雅量承认,让不同的聆听,就是开放给不同的聆听者有对话的空间 (或许教会开放的权利也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网上讨论的蓬勃)。


我想这是目前马来西亚华人教会最欠缺的修养 (但同样的欠缺却不能应用在其它各处)。我们失去了问题意识,罹患集体遗忘, 我们也没有批判性思索的训练传统,更没有创造出足够的critical mass。或许这解释了何以人们对于新近的新约研究的贡献(包括对部分经文的“破解”)仍旧感觉陌生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 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基督徒,还要遭受许多的对内或对外的“律法之工”的不断干扰,身份建构的困扰(文化、思想被再度殖民而不自知);许多信徒仍然对于上帝的灵、对上帝的施为感觉陌生(基督教,有如韦伯所言:因为对灵恩的过度狂热而恰好陷入了巫师化群体的迷思而不自知);还有,群体生活不知如何安置的困扰 (教会和国家社会资本如何关连的问题)。重读《加拉太书》, 尤其有必要,也有益于精神的建构。

上述一神论下的灵观,不失其教牧性的关怀:在于帮助加拉太人确认他们对于灵的经验与他们基督徒身份建构的直接关系,遏止他们陷入犹太族裔主义(ethnocentrism) 作为衡量标准的生活,此衡量即以“律法之工”为核心,深深的打扰着加拉太人。灵是让他们得着释放使他们经验自由的(例如:不再做上帝家里的二等公民),而他们受灵的经验是 “源于信之听”,该“听信”(外推)和“律法之工”(标榜社会的、族裔身份的特定标签)唱对台。。

保罗并没有必要为后期发生在教会内部的争端和解读写背书。他的著作,反而让人觉得人有必要如同希腊神话里所说到的帕尔修斯(Perseus),在人人一见到美杜莎 (Medussa) 就必然要变成沙土的时刻,他选择不用眼目看此妖,却极其专注于其盾牌所反照出来的妖像,并凭借风云的帮助,屠杀此妖。保罗不是没有灵论,但是他并不像后人那般的汲汲于讨论特定的“圣”灵论。这个差别, 要求人们的尊重,也应该得到尊重。尽管翻译本许多次将“圣”摆了进去,对只能读翻译本的生产, 也对人们已经产生了深钜的影像,但这不意味翻译本因此对于严肃的经学研究者有了基础性的地位和参照价值。反而,经学者要努力去发现翻译本的成见和宰制它“如此这般翻译”的意识形态, 就如我在文章开始时所提到过的。

另外,作为经学的研究者,他认为“《加拉太书》的作者相不相信三位一体?”这个议题不曾出现过,但人们不能因此把这个研究结果判定为我不相信三位一体。对于这部基督徒经典所得出的神观/灵论的结果,不能和后期的教义/信条混浊而谈。经典有自己的议题, 意识到这些议题才是经学研究存在的价值, 这个问题意识要比生硬的把后期特定系统教义的争端搬进经典来得明智, 也是促成许多新论文陆续出现的源泉。教义或许不曾想过自己会使人变成沙土、但教义如果不至于演变成为霸权的话,它必须受到镜子的照耀,除其隐藏着的妖性(例如:言说暴力)。退一步说,经学研究的后果。特别是它的结论,也必须成为别人的言说的质问。经典者,存。基督教会的活力,就呈现在言说与言说的对话和质问之间。

后记:我书写本文的时候,我同时也经历了马来西亚华人基督徒大学生的中文程度的逐渐退步,经历到人们在(语言)文化塑造上自我放弃和人文景观的不断地被人们无情的侵蚀,缅想起《和合本》在过去近百年来所承担起万万千千华人基督徒的文化扶扦,故提笔,感念翻译《圣经》的先贤们的前瞻性与他们为后代所作出的贡献。

Sunday, April 26, 2009

重寻上帝的信仰

今天,终于完成一直在两个星期内挣扎的神学专文,即系统神学:上帝论——探讨约翰加尔文的著作《基督教要义》:创造中的上帝。现在,正打算开始与神学跑相反路线的宗教哲学,探讨上帝是否真得存在,我们是否可以证明上帝存在呢?唉!基督徒到现在为什么又这么在意呢?既然相信上帝就是要不存有任何怀疑之心嘛!对吗?相信这都是大部分基督徒所共有的一个想法,之前我也是不例外。

是的,基于在基督里的信心,我非常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但是,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和人际的关系网里面,“上帝”真得可以不存在于一个普通人的考虑里面,甚至不用考虑得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然而,“上帝”就只有能出现在他们想满足他们能力范围做不到的寻求者而已,不然,他们是可以肯定没有“上帝”是存在于他们的生活或工作的范围里面的,因为我们都能靠自己创出一个的春天来。

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想,倘若我是他们也是应该会如此反应,这为什么福音不能切入在一个科技发达,现实生活人的理解里面。于是,教会就将自己“分别为圣”,而自大地持守自己所信的,世界的人啊!你们是可以不信上帝的,那么,我们就划清界限吧!我们是“属灵的”,你们是“属世的”,(二元论)河水不犯井水。教会啊!为什么又这么在意呢?无形中是否促使福音失去味道的祸首呢?

因此,我的宗教哲学老师说的对,倘若我们的信仰可以用我们的理性将上帝呈现出来,而且,哲学的语言的确可以比神学的语言更能切入现代人的心,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另外,我的看法就是在这多年来,我们一直都是那么得相信上帝,这是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掌握不变的真理,我们是不是应该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重寻上帝的信仰,以致可以双剑合璧地一同见证上帝呢?是的,我们不要将理性与信仰二元论,其实,理性是上帝创造我们的一种大恩赐,试想一想,我们有几何真得可以脱离我们的大脑来运作的呢?几乎是不可能。只要我们能不将任何一方面走向extreme,可能上帝也会问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广东话)

什么是信心?什么是理性?信心是要经过挣扎才是真信心,信仰需要寻求理解才是真信仰。

我所信的我知道,你所信的你知道吗?

Friday, April 24, 2009

为何要黑白分明?

今天,终于完成一个学期的伦理课程,想必很多的同学都变得越来越没有伦理了。有时,真得搞不懂为什么要那么得黑白分明,谈到伦理就要活在被命定的道德命题里面,难道,生命就那么得简单和容易地以YES or NO来回答的吗?采用一般伦理的人,我发现都要维护道德命题的决定性,所以,面对“说谎能够救人”的问题,他们都还是那么得盲目而不尽人情。。。。

哦!突然被发现,原来是一班基督徒的伦理活动,他们聚在一起判断一件事情的好与坏,然后就说:“我们的上帝是圣洁的,所以,祂绝不允许说谎的”;他们只有“得个讲字”(广东话)而更本不在乎生命的可贵,可能对自己的生命也不曾反省过来。(如果这个人是他们的话而却没有一种道德运气Moral Luck的话)

因此,我们可以间接得说他们的上帝是没有人性的,难道我们的上帝真得如此吗?这不是好像一位默氏所信满有神性全能的上帝吗?所以,他们就可以合法地大喊:这件事是善的,那件事是恶的,这个人是善的,那个人是恶的。哦!但上帝在他们中间却是未曾发言过???哦!原来是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他们比上帝讲得更多,但还是那句:“得个讲字”(广东话)!!!

本人近来确实想把整个地球的人翻转过来,但只有一人的力量却是感到“无能”可翻转,但是由于个人的激情和不放弃的精神,只好翻转一些内部的人,好像上面所提的那些“木契”(广东话)。。。翻一翻我书架的书,却看到一本潘霍华的“伦理学”而读了四分之一,就对他开始的第一句话感到非常得高兴,原来有一个人,甚至一位神学家是可以在伦理学上有另外的想法,还有,可以与我一同翻转那些“木契”(广东话)。。。。哈哈哈哈。。。

潘霍华如此说:“知善恶看来是每一种伦理学思考的目标。但是,基督教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弃绝这种的知。因为知善恶很可能会导致脱离本源—上帝。在本源中,人应当只知上帝。人只有仅仅在上帝(基督)里面才能够知道他人、万物和自己,他只知上帝中的万物和万物中的上帝。知善恶的人认为(这是那些人真在作的事情),他们并不处在上帝所作的决定而是处在他们自己的可能性之中,意指他们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简言之,他们将自己理解为善恶的本源。

创造中的上帝如此对起初的人如此说:“只是那知善恶树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时候,你必要死。”创2:17、再说:“那人和我们中间的一个相似,能知善恶。”创3:22a(新译本)。当我继续读下去,却发现他们所知的善恶不是出自上帝的,因为按照潘霍华来说:“上帝才是真正知善恶者,他们在祂里面就能完整得知善恶,但是他们却选择和基督背道而行;是的,基督才是我们真正所要学习的对象,基督的心意就是为他者的心意。他们简直没有基督的洞见。

最后,倘若有人看了这篇文字,希望你走的路是走在”基督的为他者”的路上。

Thursday, April 23, 2009

追求潘霍华的生命

这个学期还有三个星期就要结束了,所以,我不断地思想当下一个学期结束后,将要面对新事奉争战的开始,除了要以神的话来承载我的生命,另外,在神学方面,我已选择要以潘霍华的著作助我一臂之力。(有打算在下学期买下他的全部著作,包括英文。。。哈哈哈,希望不是梦想啦!)但愿圣经与神学的双剑合璧能够为我打出一个春天。

在我的经历当中,想必不只是一些的平信徒,还有一些神学生都在责怪我、嘲笑我:“需不需要去到那么尽啊?”(因为听了一些较新的神学思想就瞒激进地学以自用)、另一些就说:“又是潘霍华,为什么我们不是追随基督呢?潘霍华是谁尽然能够取代基督和圣经的地位。当然,还有很多的经历啦。。。。。。。然而,我就回答他们:"潘霍华不是以圣经来建构他的神学思想吗?潘霍华不是追随基督的门徒吗?倘若我们不再在教会述说马丁路德、加尔文等等的神学家,恐怕我们日后的教会就会按照个人,甚至私人化地使她败坏、圣经就成为空洞的文物了、还有不喜欢都要说一句:“不然,你们就不要来神学院啦,只要不要思考而能得到文凭,然后,可以大喊“我有上帝的呼召。。。。。特别的呼召。。。。你看。。。。。神迹奇事。。。。。”

错、错、错。。。这样想的人,几乎可以说是不曾思想信仰和生命的人,因为他们一直不想思考生命原来是那么得复杂,而也不容许人有空间去思想,所以,基督徒只有在制度下才拿出圣经来说一说,在其他的时间就常常闲谈:“不要那么认真啦!神学家为什么搞到那么复杂、他们都是一群头脑大大,身体小小,没有什么作为的人物:“得个讲字”、“又讲神学”(广东话)。。。。看一看这些基督徒究竟像不像基督徒呢?又说教会是包容接纳,彼此相爱的?我们喜欢讲神学的人在他们的眼中是不容许的。神学。。。闷闷闷。。。。闲闲闲。。。。为什么不曾倒反过来想,神学是那么得使一个人刺激。。。冒险。。。激情。。。震撼而为他们高兴呢?

因此,我非常同意一句话:“哲学家和神学家,他们都是一个寂寞孤单的人,因为他们所想的,是没有人能够了解的。。。。。他们的神是不一样的。。。。耶稣基督的另一个面貌。神学思想是来自他们的生命经历所启发出来,因为神早已将理性放在他们的生命里面,承载着他们,以便在最紧急的时候,他们就会将生命化为行动,甚至愿意真得为主摆上生命。潘霍华就是一个榜样,他是基督的门徒愿意回应基督的呼召送上自己的生命。。。。因着他不断地想。。。。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追求潘霍华的生命和精神之理由,与他一起追随基督!

那么,你呢?

Friday, April 17, 2009

耶稣的另一个“面貌”!

昨晚,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伦理的问题—道德命题及道德关怀的抉择,让我可以继续为一些弱势群体再奋斗一次,藉此就发现教会是一个很少有一些被排斥的人存在的地方,如贫穷者、妓女、同性恋、残障者。。。。因为教会已被“圣洁”而吞灭!所以,即使耶稣来到教会当中,她竟然不认识祂而被拒绝在外。

原来,无罪的耶稣在他们的眼中就好像一位妓女来到他们的当中,他们只看到祂是一位的妓女而是大大有罪的,因为他们实在太“圣洁”了;他们以貌取人,照外在的眼光藐视祂,甚至逼迫祂承认祂是有罪的, 然后,就以教会的权力来集体控告祂。难道耶稣不能以一个妓女的身份来批判他们吗?祂来到自己的家中,家人却不能包容祂,接纳祂,却要把祂揭发暴露,使祂不能为有罪的人遮盖羞耻!人性被破 灭,人性被破碎,人性被侵犯就在此时此刻。

但祂却愿意为了上帝赋予祂的工作,而愿意放下自己被有罪的人信侵犯,意指信祂的人就是侵犯祂的人,因为我们将我们的罪放在祂的身上而为自己带来了解放!尽管如此,耶稣仍然是无罪的,因着祂对我们的慈爱——一种道德关怀的属性;祂愿意进入我们的罪中战胜了罪恶,而荣耀了上帝,作成祂的工!成了!

那么,谁说妓女是有罪的,你就可以先拿起石头向耶稣基督丢去吧!

让我们感谢耶稣为我们所作的。。。。我们所作的,我们不知道,求你怜悯我们,以致我们能够学习怜悯那些你要我们怜悯的人。

话你听咁至是“属灵”(广东话)。这样,你明白做人的道理吗?

Thursday, April 16, 2009

转载自民主雨树的大学生问题

基督徒大学生的团契:基础性的问题

一、序言:

在具体的社会脉络里,基督徒大学生团契应该关心的基础性问题是什么?大学是什么? 有大学的地方就有大学城吗?大学和治理术概念里的“人口”有什么关系?大学学些什么? 何谓通识教育? 大学教育对革新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为什么有的大学被安排在偏远的地方?读了大学, 就会有工作吗?

二、认清楚大学系统是国家人口治理术的延伸体

在马来西亚,“大学城”并不是中性之城。它是国家迈进讲求治理术的延伸议题。教育政策规划是治理术 (governmentality) 的直接效果。例如,大学校园为何是“关闭”而不是开放的、公共的,就是公共政策者对“公共”进行了诠释之后的治理表现,为公共提供了约化的解释的后果。又例如:大学不开放给民众,大学生不须要参与政治也是从治理化的“论述”的后果 (参考:马来西亚大学法,以及M. Mahathir最近对修正大学法的局部性“意见”)。说穿了,国家的治理化 什么是国家能力范围内,而什么不是,以及何谓公共与私人等等问题 - 是使国家得以继续存在的原因,所以有必要把“社会的国家化”也包括进去。要明白国家的存续与限制,就有必要明白治理术的普遍策略。治理术的手段?政治斗争是仅存的空间。 大学,在于这个预备人进入社会的机制,就是形成国家治理之一部分的机制。大学就是那些确保“国家”可以继续的集团必须治理的对象。大学 - 尤其它涉及了人工化的人口迁移的议题 - 是让治理技艺克服其发展受到限制而必须处理的议题。

所谓大学城,就如人口,有其自身的规律、自身的死亡和疾病率、自身的稀缺周期等。大学城不是一个线式概念,它既有聚集/离散的作用,透过人口结构的转变,此城有上升下降的螺旋现象。更重要的是大学,基于它的人口,有其特殊的经济效果:统计学很容易就可以把这个地方的人口现象予以量化。大学之所以成为治理人口(或人口的治理)的基础工具的道理,在此。

但大学作为关于人口的议题是经过改变后的人口概念, 即人口再也不能约化至家庭内部的事务,它不再以家庭为模型,不再指家庭的经营:家计管理 (Haustafeln),而是家庭成为了城邦经营学的工具,即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 的工具。家庭只是人口管理中备受重视的工具 (例如:为什么人们要种牛痘?为什么外国人前来我国申请工作需要验血?照X光?确定HIV带原与否? 为什么90 年代在英国留学回国的不能捐血?华人生与率, 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人口的管理, 超越了家庭的经营。人口成为国家管理术的新贵。刺激生产率、引导人口迁移到特定区域、处境的改善、财富、寿命、健康等的提升;总之,治理术的对象是人口。人口是治理的目标、掌中物。但人口本身可以对治理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利益是所治理的人口的利益, 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或家庭的利益。国家治理不仅是国家主权的问题,它也是人口治理的问题。

三、治理术底下的大学城:造镇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大学,即所有公立大学,不仅是教育的议题,也是关系到人口迁移的问题。大学既是关系到人口,它和领土与财富形成了紧扣的网络。治理术的干预,意味着对上述网络的干预 (例如:既得利益团体的人口不足时,买进人口充数, 就是一种干预性行为;又例如:鼓励多产,提供补助)。

从城乡学的角度,目前摆在各位面前的事实是这样的:(1)我们在相对上偏僻的地方找到“大学”。这种现象形成了本国公立大学的特色。这个现象和殖民时期“大学在城”的植校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类大学是不是基于造镇的概念所驱使,或者基于造镇的歪理:政治经济学的考量 将大学变成乡镇更新的工具?可以说,在那些已经发展的先进国家,乡村设大学校园的策略,我们已经见不到。人们或许可以辩称在这些国家,他们原本的大学都是在乡下的,后来随着都市化 (urbanisation),使大学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大学城。这有可能。但人们还是需要解读为何有一种反逆的思想,即尽管我国已经造出许多新城市,大学还必须开设鸟不生蛋、龟不到岸的“乡下”。

严格而论,我们有必要对马来西亚式的社会结构有基础的理解,尤其在马来亚独立后初期的人口结构有理解:乡村/甘榜/新村/园丘的分野,仍旧存在。如今把大学设在城镇乡镇,而不都设立在城市,我们可以说,这是“进步”!可以说是后殖民思考的后果。对于从前人所做的,进行反向思考和实践(例如:“向东学习”)。

退一步说,尽管大学的地理位置有乡镇更新的意味和元素,并企盼它有一天成为甘榜围绕城市的可能,为甘榜创造大学城经济的可能,但就目前而言,有它“不方便”的地方。这类人工规划,就好比在小河流生硬的停泊了一艘大轮船,但彼此之间没有互通的孔道和彼此关联和延续性 (porosity)。拉曼大学北迁到“锡矿业的废墟”- 金宝城市,就曾经引起过争议:为什么要把一座向前看的“机器”(知识上)搬到一个正逐渐在没落的城镇?这个规划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基于Wawasan 2020马来西亚都市化过程里的“必要部署”,以便缩短城乡的差距?但乡村有乡村的基本结构:人口、工作、活动,且马来西亚的乡村 无论是新村或者甘榜,都已经面临只有“老--宜”的问题。没有提供工作的地方,就会人口萎缩、凋零。没有工作机会的乡村,就会只有“不断待业”的人民能够长留下来。这是目前马来西亚乡村的景观。

我 国这四十年来所开办出来的国立大学,不只分散,它尚不能满足一般人定义下的大学城的基本条件。基于它长久孤立于众的传统(外不能进),不论是历史较久的大 学或者是新近开设的公立大学,它更多是接近修道院型的治理术的后果。可以肯定的是,在金宝市或者巴里文打,大学是有了,但还没有Starbucks的同在和祝福,也没有Borders书店,也没有诚品书店,这些“大学”, 在地理文化上,尚不足以成为大学城,也还没有和附近的居住环境连成一片而成为“城邦”。这些例外的安排、安插、规划,在乡村来不及成为城市的国家进程里无形中成为学园的奇观。

上述的造镇论点,为“大学是什么?”频添了变数。

四、在城市里的大学生?

不见得。如上述,就看你在那里就学。或许因为上述造镇的概念,基于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地方真的太多了 (结社、生活、休闲、活动、生活礼仪),基督徒尽管在大学就读,但其经历不见得能完全脱离(1)甘榜化/新村化/园丘的生活; (2) 与人群孤立,塑造了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观;(3) 特殊的人文景观。毕竟生活在乡镇和生活在复杂的城市,不尽相同。所以,讨论马来西亚的大学生, 有必要先从这个“做大学生”的人的地理环境说起,尤其有必要厘清从乡下、城镇到进城读书的人的生存心态 (habitus)的不同,他们与别人形成社群的历程也有不同。有趣的是,网络社会为上述特征增添变数:从人们既是那么偏远又是那么靠近,必须加上:既是乡土,(知识)却是那么“先进”。

五、我国的大学生,缺了哪些货?

创新的基本条件, 其一。如果目前的大学生要有创新 (innovation, 参考OECD 1996发布的重要文献)的可能,就要为创新的来到及早做好准备。鼓励目前读理工科学生们修习人文学院开办的课程,表面上看是迈进通识化的过程, 实际上是为创新铺路。若要在知识导向经济 (knowledge-based economy) 的职场和社会有革新的可能性,必须具备能从跨科的学习培育科际整合的能力。基本理由:革新强调原料 (resources) 不变,但需要重新组合这些原料(realignment of primary resources) 以便缔造出对环境最大的冲击。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这类重新组合,并不是指本科内的组合而已,而是针对在跨系跨科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整合。过去本区域的 大学教育太过专门,各科都跨不出自己的门户,各个学科成为封闭的单位。以马国目前的情况分析,绝大部分大学生们还停留在“必选”阶段,即除了本身课程,加 上了国家机器 (MQA) 所制定的“道德教育”- Tamaddun 1 Tamaddun 2。可以说,这些只是“必选”(强迫中奖)科目,真正有机会跨科修习的学生不多 University Utara的现象有点特别:他们的学生至少有三门课必须是用英语来上课的;私立大学里, 最被看好的是UTAR学生的课程修习 已经往跨科跨系的方向迈进),学生们在选读科目上产生杂生 (hybridization) 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所以对跨科以至于能够革新的学习理念不曾发挥足够大的作用, 更遑论科际整合了。从通识教育的角度,上述所提到的道德教育课程是可能编入通识课程的。但这些课程充满特定、狭隘的教育议程,有必要等到其它人文、科学、自然及宗教课程的加入并使后者皆具有和这些“指定课程”有平等的地位,才能够说马来西亚大学教育真正迈向教育通识化。

马来西亚的大学通识教育,若和台湾和香港比较,后者早在80年代后半叶便开始进入“不牺牲专业的通识化”教育,且在90年代就开花结果, 成果非凡, 这项教育政策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绝对和大学开不开辟通识课程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大学并不是不需要想(所以有不会想的后果),也并不是思想到底有什么问题,而是知识与知识有什么关联,以及思想与知识的管理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之间的关系太过紧密,已经分不开了。资讯太多, 需要用想到、站立得住的知识来加以过滤、管理、再用再生。通识教育的贯彻使得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后听得懂其他可喜的人的论述(narrative),增进彼此间合作、共同研发最大的可能。


上述讨论和大学教育的通识化,使我想到目前马来西亚大专生团契之存在的基础性的问题:胸怀知识、契友开放其知识的边界、培育“跨科人”的思维模型,就在大学时期就预备好革新的种苗,以便预备好这些人做能够融入社会/教会的“大”人。在大学期间, 透过通识教育的研习打破固步自封的求知历程,开始学习听得懂不同科系的契友们的论述。众声喧哗。如果大马大学生团契想杜绝大学生高中化的陷阱 (只会考共同科目的试、只会完成学校老师所指定的共同作业),想突破只为学期报告、期末考试的生存心态,且想避免团契倒退为乡村酋长式教育 - 基于过往长期住在乡村乡镇但不认识城市的人大量的流入 - 以至于演变成为不必要的乡愿化团体 (因 不认识大体也不去研究社会变迁而执意而成为只能向内看的自闭团体),就有必要重新思考(并落实)上述大学教育所面对的基础性的问题。把乡村生活的心态带进 大学团契,只会增添原生主义的发酵。原生主义的特性是:我其实很希望大学生活就象我乡下生活的那样,大学的符号、文化和我的乡下的生活无异!这类投射,对 大学会不会出现“联合国”文化是毫无助益的。

六、大学生和美杜莎?

大学生,该如何看待社会的趋势呢?趋势?是的,还有一波,比上述所说的政治经济学及要求通识更加严峻的社会考验,那就是:市场社会 market-society)的来临。这类社会,领导的科学是市场的科学 也就是经济学。这不是政治经济学,甚至也不是公共管理下的经济学。它是市场内部的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经济学 亦即只关切市场的内部动态,而不关心它们的生存环境与市场外部的状况。文化生产不再是关于真实、美、深刻或生活的必须,而是“被贩卖的东西” (参考:R. W. Connell, 2000)。

大学, 此系?“有市场吗?”市场经济出现在一个充满“商业幻想”的社会。好莱坞、肥皂剧、消费广告、名人八卦、Hello Kitty I, II, III, IV… - 大众文化内容。或许, 这些习性已经提前进入了团契。但大学团契,不应该是“由你玩死地”(university) 也不是“由你玩四年”, 它是准备人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的阶段。

还有,大学教育的美杜莎就是市场经济。大学生要现在就想好这个让你玩得不太开心的问题。大学生可以在就读时就开始知道自己毕业后会待业 尤其是成绩好但就是进不到、读不到自己想念的科系的大学生们。大学生有机会在毕业后成为游民。大学生…, 不再是传统的大学生, 而是天天想到增值的人。

或许,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大学生们,真需要有一面Perseus的盾牌/镜子….。准备屠美杜莎和其它的妖精。

七、提供给大学生进深讨论的问题:

1. 大学是什么?你们团契有为新生们开办过《大学的理念》、《解读大学》或者《大学教了没?

类似活动吗?

2. 何谓大学生的发展任务? 此任务和大学生进入社会有何关系?

3. 何谓原生主义?

4. 团契有没有指导大学生们如何在本地大学修课?修课的考量是什么?

5. 何谓“大学生高中化”?“在大学的高中生”?这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6. 试比较自己目前在大学所修读的科系内容(量、质比较)并和其他国家(台湾、香港、韩国、日

本)的课程内容作比较。

7. 对于大学排名的回应:排名的细目包括了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对你身为大学生, 有何正面的提

示?

余德林,PhD (Durham University , UK)

担任马来西亚城市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指导

Monday, January 26, 2009

新年

时间很快地,又过了年初一。但是,感觉好像没有过年一样,我也想象不到就连怡保巴占区也没有什么动静,而且,在我的家乡山打根尽然昨天听说下大雨,甚至一些地方都有轻微的淹水。昨天(年初一),参与这里的崇拜后,这听到一伙的舞狮声罢了,下午又没有电视节目看,只好从2点一直睡到6点,晚上才看了几部的娱乐节目,再上网就睡了。今年的新年经历,对于正打着blog的我,这正是一个电子的时代,过年好像放假(Holiday)没有什么新鲜和特别,其实,新一代也不知道什么是”过年“,现今,这华人的传统与风俗确实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无新鲜,无特别。

虽然如此,但愿今年也不会像如此得过吧!新年,当然还要存有”新盼望'啦!至少昨晚,又有一位国阵成员又跳槽进入公正党了!又或者这次新年不景气,却也是“政府”的错,那些难堪的“部长”导致影响马国的经济与发展。唉!现在又过了一年,2020宏愿却只有再多“十年”短暂的日子可以实现,真得想看看“变天”的一日,改朝换代。。。。。说明每个明天总有希望的盼望,而不致绝望。是的,今年是“牛年”,那肯定也是我们与人民需要一起奋斗,一起努力,一起改革的日子,让我们如强壮的牛,牛一牛,打出一个”青草地”吧!

但愿今年“牛年”藉着我们人民“刻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分种族的“团结合一”的精神,在困难的挑战中,能够获胜,以增添我们人民的士气,不再退缩,别无盼望。。。。这是我在网上游戏学习到的一些用语,哈哈哈哈哈!几好用一些咯!让我们战无不胜吧!

Friday, January 23, 2009

新年旅程

唉!盼望今年新年能够回家的我却又不能回去了,(机票太贵和假期短暂)总共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非常想念妈妈煮的美食,有素菜、白斩鸡、白斩鸭、酸梅鸭、烧肉等等,更想念的是一家人能够一起团圆拜年的美好时光之回忆,当然,还有我的慧萍啦。。。。。

那么,这些年来,我的新年如何过呢?第一年,在学院睡觉和做功课、第二年,去Nilai同学的家、第三年,同样在学院睡觉和做功课、今年,现在的此时此刻在Ipoh同学的家写着blog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声,也准备在这里过年。。。。

是的,曾经在第一年到此一游,但是却非常忙碌,所以,只有在这里享受一餐的“芽菜鸡饭”就告别了。所以,没有回家过年,就希望能够好好真正见识Ipoh一番,而也希望能够好好休息一下。来到这里,我也带了两本有关创世记释经的书来准备讲章,和一本英文灵修书籍,名为“沈思的福音”。(要学一学英文啦)

现在很晚了,在此停笔吧!在新的一年,但愿上帝赐福给我的爸妈都能有身体健康及更爱主的心,弟弟在事奉和工作上都能一致地荣耀神,慧萍也能有从天来的智慧聪明去工作和事奉及身体健康,青春常住,还有我自己也求智慧聪明读书而顺利毕业,准备前面的事奉和前途,还有明年将要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结婚和婚姻。。。。所以,但愿我和慧萍的婚姻生活能够蒙神赐福,也能一同见证上帝在我们生命里面的慈爱与信实!主啊!谢谢袮!

最后,并祝每一位同学们与弟兄姐妹都能一起爱主爱人,荣神益人吧!


新年蒙福蒙恩!2009万岁!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选择学问与自由

嗨,大家好。今天才有一些时间坐下来写写几个字,因前几天都一直在忙碌,可能也因为运动过度太累了。。。。所以,今天早上,学院没有课可以好好休息,睡一个觉。。。。

学问与自由是我暂时的主题,但以后若有不同的经历和体会就会新建新的主题。学问,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曾经常常听说:“不要作个头脑大大,身体小小”的人,那时,觉得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想法。但是,现在就不如此再这样想下去了,因为没有头脑,身体根本不能做什么,对吗?

在学院的生活,(现今是最后一年)实在给我对过去的生命有许多反省、成长、成熟。。。特别对于那些非常认真备课教导我的老师,还有少不了的几个好友常常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真得真正谈“天”是因为我们都是基督徒,总喜欢谈到我们的上帝-基督耶稣,还有真得真正说“地”是因为我们都是一个人,总喜欢说到我们作为人在地上所要活出的意义是为了什么 - 自己?别人?家庭?教会?社会?国家?这两样都是我在学院所得到学问的路径。

当然,还有日常的阅读啦!因此,我知道这些学问能让我活出一个比较自由的人生,因为以前的我总是依照别人的填鸭式的灌输,不知道任何理由而顺服制度规则,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远见和定向。四年学院的生活,确实给我很大的激励和改变,现在的我却不是那么得“听话”,但却是“顽皮”了很多,哈哈哈哈!!!!因此,在此四年“古灵精怪”的生活,我才明白什么是“自由”,能够真正作个自由的人,这都是学问的功劳;这样的学问是我上帝所赐给我的,因为上帝都愿我们每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还有,记得!我们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我们也要把自由带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样,明天就会更好!盼望这不只是一个的“乌托邦”-理想,乃是我们一起所要达成的现实!

这是我选择 “学问与自由”的经历与反思。再谈!

恭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爱人者,
James Yap(国威)
22、1、2009

书籍分享

昨天,学院来了一个书商,带来了一些好书,我买了以下几本:

1. 人性论 上下 - 休谟
2. 哲学研究 - 维特根斯坦
3. 加尔文的灵修与祈祷 - 加尔文

虽然,价格便宜,但书是宝贵的。

今天,又买了两本:

1. 上帝论 - 全球导览 - 卡维理
2. 基督徒的神学思考 - Howard. W. Stone

刚看了一下《认识神》(巴刻)及 《加尔文的灵修与祈祷》

Monday, January 19, 2009

Greeting

I am a new blogger so please come and visit and hope to learn from you all.

thank you.